工商社論》前瞻6G時代的應對機制與定位取捨

工商社論》

經濟部與歐盟執委會資通訊總署於15日在臺北共同舉辦「臺歐盟6G SNS聯合研討會」,除了分享雙方自2016年開始啓動的5G計劃應用合作方案的成果之外,並期盼臺灣和歐盟雙方能夠在明年簽署6G合作備忘錄,強化在6G及半導體等領域技術及商業化的合作關係,目標希望在2028年能夠建立6G商用試驗專網。

論及臺灣與歐盟雙方爲何在5G合作初見成效的當下,就要超前部署有關未來6G時代的技術研發以及商業化運作的合作發展模式?其實早在約兩年半前,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就已曾預告,指出臺灣雖然已正在發展5G,但十年內也就是2030年就會面臨6G時代的來臨,所以6G必須在十年內就要進行佈局。

行政院科會辦的這項預告,從全球視野的角度來看,其實已經不能算是「超前部署」。事實上,在美國以谷歌和蘋果爲首的科技巨擘都已經先後加入「Next G Alliance」,共同主導6G技術的研發。同樣的在歐洲,包括芬蘭的諾基亞和瑞典的愛立信兩大科企也已選擇合作,共同推進無線網路專案「Hexa-X」。而日本電信電話(NTT)則在日本總務省的支持下,成立「超越5G推廣聯盟」,以光纖技術發展6G,並得到美企英特爾和日企索尼等企業的青睞。

進一步探索包括美國、日本和歐盟體系的芬蘭和瑞典,之所以忙不迭地投入6G的研發與合作,乃是因爲在通訊領域佔有優勢技術的中國,透過華爲和中興通訊等科企,在6G相關的九個主要領域裡,於2021年專利申請佔比,即已高達40.3%,超越美國的35.2%,高居全球首位,併力爭要在2030年實現6G的商用化。也正因爲中國在6G研發部署來勢洶洶,乃使得現實上即使目前仍在5G通訊推廣之際,但各國通訊技術的較勁,則已升級至6G階段。

相較於中、美、歐、日等資訊大國的合縱連橫與較勁,臺灣則是到今年初才啓動包括國科會、經濟部、數位部在內的6G跨部會方案。嘗試推動以6G雛型系統,透過與國際合作、跨國應用、頻譜規畫及資安發展,以期能在2028年建立6G商用試驗專網。

客觀來看,臺灣目前所啓動的6G發展方案,不只在時程上已經落後於前述的國際資通大國。同時,即使明年能透過與歐盟的合作,建立起6G新時代的商用試驗專網,但其技術含金量,也就是所能擁有的6G相關領域專利佔比,迄今卻遠遠不如前述的國際資通前四強。是則以資通訊科技創新的特性,從3G到4G再到5G,每一次的技術進階,其實也就意謂着其壟斷性的逐級強化。從而,一旦那個國家或那家科企,能夠率先實現6G的商用化,則在6G新時代出現獨佔全球資通訊市場,盡享吃幹抹淨的好處恐怕也就不足爲奇了。

也正因爲6G爭霸攸關國家、企業的優劣勝敗,並具體的表現在中美兩強的6G角力也日趨激烈。日本情報通信研究機構去年其實就已提出警告,認爲美國不斷的拉攏其他國家,並將中國排除在外,如此的對立激化,最終其實對任何一方都沒好處。而愛立信的首席技術官藤岡雅宣也憂心,在中美對立背景下,如果有關規格和標準的制定形成兩大標準,則不只將對整個世界不利,也將使其他國家各行各業陷入左右爲難、無所適從的困境。

面對未來新時代可能出現不算是杞人憂天的兩難困境,臺灣要如何應對,固然是當國者不能迴避的課題與考驗,而對產業界來說,則更是攸關興衰存亡的嚴峻考題。沒有錯,從2016年開始,經濟部就已務實的與歐盟對應單位促成5G計劃應用的合作方案,並取得初步成果。但當時中美並未出現兩強對抗的賽局,而今則是從關稅戰、貿易戰,逐級升高到科技戰、晶片戰,未來則還有可能再升高到規格戰、標準制定戰的「升級版無煙硝戰爭」。則臺灣即使在6G相關領域的研發能力無法與國際科技列強相抗衡,但是目前獨佔全球的半導體資通訊設備研發與製造能力所形成的「護國神山羣」,在6G時代是否還能享有在4G、5G時代以臺積電爲代表的科技代工業的美好時光,恐怕除了技術含金量之外,也不能忽略對地緣政治及強國間零和賽局下的判斷取捨能力之拿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