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全球供應鏈重組後的臺灣企業經營問題

工商社論

中華徵信所於28日公佈最新出版的「臺灣大型企業排名TOP5000」,顯示在2021年全臺前5000大企業,除了在營收總額、稅後純益總額,平均純益率及平均淨值報酬率等多個面向的數據創下歷史新高的紀錄之外,在營收成長率、稅後純益增加金額,以及營收成長家數等不同領域,也同步創下2011年以來的新高。

在呈現5000大企業於2021年全球疫情持續緊繃之下,能夠共同創出多項「歷史新高」及「十年新高」的空前佳績,中華徵信所的解讀,是認爲此代表歷經美中貿易戰轉型,以及全球供應鏈重組後,反而讓臺灣得以大賺「機會財」與「轉型財」。

進一步解讀,2021年跨國供應鏈面臨斷鏈危機,而臺灣因爲品質、信任度讓跨國品牌商最感安心,因此才能獲得大量轉單或加碼訂單,從而賺到「機會財」,至於賺到「轉型財」,則是源於在疫情期間,「實體零接觸產業」崛起,包括從上游的晶片設計與代工等各種電子零組件的生產,及延伸至下游的資通訊產品組裝,剛好都是臺灣ICT產業的強項,因而才能掌握此一轉型升級機會,獲利表現令人驚豔。

但正所謂「居安必須思危」,中華徵信所因而建議,臺灣除了要把全球戰略產業供應鏈的核心做大、做強之外,同時也要防範其他的經濟強國,以及臺灣的競爭對手。

至於有待防範的強國,中華徵信所雖未明言,但包括美國、中國,乃至於日本、歐盟等,近年來積極的拉攏、爭取臺灣資通訊開發、代工、產製大廠前往投資、設廠。至於包括新南向、印度、東歐等部分新興市場代工國家,從模仿、複製臺灣成長模式,到進一步取而代之,自然也將是臺灣相關企業是否能夠持續大賺「機會財」與「轉型財」不容忽視的風險變數了!

另外,堪稱與中華徵信所的年度大型企業排名報告「桴鼓相應」的,則是臺灣董事學會與企業發展研究中心,巧合的也選擇在28日舉辦的年會中,發佈「2022臺灣董事會白皮書」。

「白皮書」中除了顯示,臺灣股市在2021年的總市值與成交總量,分別是2019年疫情爆發前的1.5倍與3.5倍。同時學會發起人蔡鴻青也語重心長的指出:隨着近來全球貨幣政策走向緊縮,資金行情已黯然結束,臺股也正出現結構性改變。他並明白指出,臺灣已經進入第三個經濟世代,也就是從「高成長、低成本」進入「低成長、高成本」的新營運樣態。

於此,姑不論所謂「第三個經濟世代」之說是否已成定論。但蔡鴻青順勢歸納出臺灣企業經營所面臨的五大挑戰,無疑對沉醉於過去兩年耀眼營運績效的企業,形同敲響了「居安思危」的警鐘了!

第一個挑戰,他認爲就是臺灣長期高額股利配發,及過低的研發投入,使企業的競爭力前景堪憂。依2021年數據統計,臺股的前100家「外資投資好公司」,外資持股率佔3成,而近三年股東權益報酬率高達27%。使得營運績效良好的上市公司,形同外資最愛的「提款機」。結果固然因而吸引更多外資投入臺股,但企業盈餘分配「此長彼消」,相對擠壓研發資金的投入,後果即是使企業的競爭力前景堪憂了!

第二個挑戰指的是過度傾斜半導體產業的資源配置及資本投資,其結果固然讓臺灣的半導體產業大發財,但卻不利於其他產業競爭力的提升。然而在股市只在乎追求高投報率的短線操作思維下,恐怕只能徒呼奈何了!

第三個挑戰則挑明約9成上市櫃企業是供應鏈模式,使得中小型企業將無法負擔日益升高的合規成本,包括淨零碳排下的碳稅成本等,看來也將是知易行難的課題了!

至於第四個挑戰,也就是家族企業活化轉型及老化接班問題爭端不斷。這個議題,對大家而言早已見怪不怪,但相對於非東方文化背景的西方企業較少受到家族企業的框限與干擾,則即使一再示警,但對家族企業的角逐者而言,恐怕也只會視之爲「狗吠火車」罷了!

最後一個挑戰,涉及中小型股爲主的臺股企業,不論是受限於資本只能被動轉型升級,又或因爲近年來在永續發展前提下必須投入的成本暴漲,同樣也將削弱整體的產業競爭力了!

面對挑戰,可以帶來轉型升級的契機,卻也可能因而沒頂。而關係到的,則不只是企業的興替,更是國家競爭力的消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