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讓廢面板玻璃變身金屬吸附材再生水循環利用

工研院材化所副組長呂健瑋說明「LCD玻璃奈米孔洞材料」用來過濾重金屬廢水。(羅浚濱攝)

臺灣是全球液晶面板前兩大生產國,環保署統計國內每年廢棄LCD面板高達8000噸,若採掩埋或燃燒處理,是極爲嚴重的新興污染源,工研院研發「廢液晶面板再利用處理系統」,回收可利用的液晶,將廢面板玻璃做爲「LCD玻璃奈米孔洞材料」,變身重金屬附材用來過濾重金屬廢水,使再生水循環利用。

工研院材化所副組長呂健瑋說,LCD面板中的液晶主成分包含苯環、環己烷、鹵素等化學結構,滲入土壤、地下水後會造成危害,目前各國政府和業者對廢棄LCD面板一直在尋找妥善的處理技術。

工研院獨創「廢液晶面板再利用處理系統」,將LCD面板分解爲液晶、銦和LCD玻璃三種物料,其中液晶和銦經過純化處理可回用於LCD面板製程,LCD玻璃因是硼鋁矽玻璃,熔點高難以與其他玻璃一起回收,只能打碎製成陶瓷磚瓦用的胚土粒料,再利用的價值低。

工研院研發「LCD玻璃奈米孔洞材料」,以專利奈米孔洞化技術將LCD玻璃改質,變身成爲可以吸附重金屬的奈米孔洞材料,能用來過濾重金屬廢水,這項獨門技術,也可用在高污染產業的電鍍業。

工研院與吉祥電鍍廠合作,在電鍍廠內設立水循環系統,不論是鍍鎳、鍍銅、鍍鉻等各種電鍍製程所產生的重金屬廢水,只要流經這套系統,水中的銅、鎳、鉻就會停留在「LCD玻璃奈米孔洞材料」,讓乾淨的水通過,獲得潔淨的再生水,再回歸到電鍍製程重複使用。

呂健瑋指出,「LCD玻璃奈米孔洞材料」應用於含重金屬的電鍍製程水處理,估計每年可讓電鍍廠循環回用7500公噸以上的再生水,並減少30%的處理成本,更重要的是無重金屬污泥的產生。目前相關技術已技轉給國內面板大廠羣創光電和美國Fortune WEEE公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