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攜手產官學研醫 組智慧長照大聯盟

工研院攜手國內共20家業者成立「智慧長照大聯盟」,打造國內首條智慧長照產業鏈。第一排由左至右爲研華智聯智慧醫療經理李家茵、銀好宜崌副總經理王一峰、中華電信副總經理林廷銘、佳醫集團董事長傅輝東、退輔會專門委員陳嘉愉、工研院副院長裕民衛福部長照司司長祝健芳經濟部技術處簡任技正林浩巨、特力集團總裁何湯雄、錸德集團旗下工場創辦人楊慰芬、榕懋實業董事長黃啓宗、友達新事業暨投資管理總部副總經理楊本豫、工研院智慧長照價值共創計劃總主持人莊曜宇。第二排由左至右爲工研院生醫所所長林啓萬、新光保全資深協理鄭澤芳樂嘉國際董事長鄭利苓、Dr.SAFe曾醫師健康訓練教室醫師曾文智元太協理陳俊賢、資拓宏宇副總李秋澤、中化銀髮總經理李宗勇、輔大醫院副院長肇恆泰、源鮮農業生技董事長蔡文清、健康聯網資訊公司執行長徐克宇、山衛科技董事長吳孝三、臺醫光電副總經理兼營運長黎育騰。圖/工研院提供

工研院超前部署,攜手包括特力集團、錸德集團旗下的錸工場、佳醫集團、研華、友達、銀好宜崌等共20家長照相關業者成立「智慧長照大聯盟」,整合不同領域實際可應用在長場域的技術,提供「系統整合」、「場域應用」、「跨業投入」、「指導諮詢」等全方位解決方案,打造國內首條智慧長照產業鏈,未來將以創新的商業服務模式整體輸出國內外,讓臺灣從製造大國轉型成爲服務大國,滿足高齡社會的需求,搶攻國際橘世代樂齡「心」商機。 工研院副院長彭裕民表示,臺灣將在2026年邁入「超高齡社會」,超過65歲以上的老年人佔比將逾20%,未來臺灣照護人力將無法支應龐大的需求,長照成爲刻不容緩的挑戰。面對越來越多老化問題、失智者退化與照護者的痛點,彭裕民指出,過去臺灣在長照相關領域已建立合作的共識。政府已在2017年實施長照2.0政策,除了社會福利外,若能再透過跨領域整合將長照打造爲一個產業,運用科技將傳統照護轉型爲更有品質及效率的智慧照護,降低患病率與延緩疾病發生,才能讓被照護者獲得更良好的照護品質,並減低醫療人員的照護負擔,真正解決長照痛點。 彭裕民指出,工研院號召上中下游20家業者,成立國內首個「智慧長照大聯盟」,透過整合AI人工智慧、半導體晶片與通訊技術、資安技術,打造長照驗證體系的服務新模式,讓全臺照護技術及產品可在這個銀髮聚寶盆的智慧長照試驗場域中進行驗證、測試及整合,提供總體服務解決方案。彭裕民舉例,特力集團、錸德集團旗下的錸工場瞄準銀髮商機,已積極建置全樂齡居建築與社會住宅、社區日照中心,並與國內各大醫院合作,從長照延伸至預防醫學整合平臺。工研院更已在新竹榮民之家導入「全身型步態分析系統」,透過銀髮族的步態分析瞭解長者衰退程度;也將銀髮聚寶盆相關生理監控技術導入臺南榮家並測試效能,透過科技即時量測生理資訊並上傳至護理站,減少對長者的干擾,也減少照護者的人力負擔。 衛福部長照司司長祝健芳指出,臺灣在ICT產業與醫療服務全球聞名,工研院利用科專研發成果建置「智慧長照場域」,併成立「智慧長照大聯盟」此一開放式創新整合平臺,讓全臺業者的照護技術產品可在平臺上進行驗證、測試及整合,打破過去計劃研發到量產、商業化的斷層,希望提供從支持家庭、居家、社區到住宿式照顧之多元連續服務,在綿密的智慧長照網絡下,實現在地老化的目標。 經濟部技術處簡任技正林浩巨表示,這場活動有兩層很重大的意義,第一個意義是掌握時勢,工研院提早看到高齡趨勢,以科技專案超前部署,展開研發,把臺灣最厲害的資通訊產業,跟具有國際水準的醫療照護體系,結合在一起,開發許多智慧長照科技應用,讓產業可以跟進全球潮流,進入橘色商機市場。第二個意義是串連研發跟市場的last mile,讓終端民衆受惠,全民安心變老。新的服務模式需要驗證可行性,所以產業可以在這個場域,以研發創新結合服務,驗證智慧長照的新商業模式,並鏈結硬體、軟體、系統業者、醫療業、服務產業等,建構長照產業的上中下游生態系,讓智慧長照快速產業化,翻轉未來照護的新樣貌。 工研院打造智慧照護驗證試驗場域,將長者從可以自由走動到臥牀需要照護的需求分成三階段:分別爲「賦能檢測」、「非接觸失能監測」及「失智整合解決方案」,運用智慧科技進行協助及照護。當長者還能健康行走時,可透過「Mirror Fit 樂齡智慧肌能鏡」,針對銀髮族進行身體功能性檢測,提供長輩個人化的運動處方箋。當長者爲半臥牀或臥牀的情形,透過「醫疾幫生理監測平臺」,長者只需配戴輕薄量測器,就能紀錄體溫、呼吸、心跳、血氧濃度等四項關鍵生理數據,輔助醫護人員更精確判讀。一旦長者出現失智情形,「失智整合解決方案」中的「PECOLA樂齡陪伴機器人」能協助子女陪伴獨居長者,並彙集資訊給子女,讓遠方子女不再擔心家中長輩安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