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類綜藝:故事雖好看,別丟了真實感
最近,觀察類綜藝越來越火。《令人心動的offer》第二季將鏡頭對準初入職場的法律精英,展現他們一路升級打怪,由青澀到逐漸成熟的過程。《同一屋檐下》的被觀察者則是一羣合住在公寓內的陌生年輕人,節目擊中當下年輕人無暇社交、不會社交、不敢社交的痛點,引起熱議。爲何這種垂直細分的觀察類綜藝屢屢大熱破圈?這和它們全知全能的上帝視角以及內在敘事不斷自我進化有關。
結構主義敘事學家熱奈特提出過一種雙層敘事理論。這種劃分理論認爲,文學作品的第一層敘事爲外部故事,重在呈現整體作品;第二層爲內部敘事,重在分享內部故事。因此,雙層敘事結構可分爲內外敘事的視角,外部視角重在解釋內部視角的敘述,而內部視角重在強化故事的真實性,推動情節發展。這一理論用在觀察類綜藝上再合適不過,內部敘事就是被觀察對象的故事,外部敘事就是明星嘉賓的場外點評。內部敘事負責製造懸念、衝突,外部敘事則是一種價值觀的討論場,兩者相互補充,共同推進。這正在形成一種較爲固定的綜藝節目模式,在不斷進化中。
從其發展歷史看,諸如《我家那小子》《我家那閨女》《妻子的浪漫旅行》這樣的節目可以叫做1.0版,特點是以明星爲觀察對象,多以滿足觀衆對明星個人生活窺探興趣爲主。而《令人心動的offer》第二季、《同一屋檐下》則是2.0版,被觀察對象是純素人,觀察觸角也從單一的人際關係延伸到更爲廣闊的職場、社會領域,在敘事上有了進一步創新,而最大的特點在於強化其故事性。
網絡時代的到來,很大程度上催生了講故事的方式,“內容爲王”這一原則更加得以凸顯,平臺、創作者爲了滿足觀衆對故事的渴求,幾乎是絞盡腦汁,不論是長視頻、中視頻、短視頻,都在追求故事感。火鍋劇、下飯劇、交互劇層出不窮,綜藝也順勢而爲,走上了故事化的軌道。
比如《同一屋檐下》,表面上是6個陌生人在封閉空間的社交故事的真實記錄,實際則是一種偶像劇式的類型敘事,綜藝有了劇情,人物的行爲也能看出背後劇本的影子,整體上戲劇性更強,這不再是一種對生活真實逼近的純記錄,而更像是在生活中提純出的戲劇性演出,讓人產生一種真假難辨之感。
《令人心動的offer》第二季的剪輯手法,效仿律政劇的節奏,不少人感嘆其中的李晉曄彷彿《何以笙簫默》中的何以琛本人,觀衆在人物身上產生了強烈共情。有人認爲,故事敘述是一種認知遊戲,能夠鍛鍊我們的心智,讓我們模擬周圍的世界,想象不同的策略,尤其在社交場景中的策略。觀衆在看綜藝時也能產生追劇的感覺,這就是故事化帶來的魅力。
反轉·故事感·上帝視角
《同一屋檐下》的初衷,是模擬一個社交場景,破解當下快節奏都市生活中年輕人的社交情感需求,節目選取的人物很具代表性,有忙於創業的年輕老闆劉可力,有實現財務自由的壕哥李行,有追逐演員夢想的褚夢娜,有在潮服店上班的打工人王天齊。節目開始時劉可力的霸道總裁做派,王天齊與褚夢娜兩人在街邊小吃攤的煙火氣,神秘的電競職業選手的日常,這些都曾是吸引眼球的亮點,因爲它們都有一種既真實又帶有戲劇感的雙重效果,尤其是王天齊由一個吊兒郎當的打工人到突然揭開“富二代”的身份,完全符合了戲劇反轉的想象,而李行與劉可力、陳柳明之間的“三角戀”,更被稱爲“成年人”之間的標準約會。所以,《同一屋檐下》本質上是偶像劇類型化的敘事,在一個空間內與幾乎各行各業、各個階層的年輕人接觸,暫時擺脫了平庸生活的桎梏,似乎是重啓人生,有一種夢幻感。
相較之下,《令人心動的offer》第二季真實感要更強些,這一季實習生的考覈機制更加殘酷,引入了“踢館”環節,而且還真淘汰了兩位表現相對落後的實習生。實習生也經歷了從法律談判到公益法律援助,再到調查取證、1V1辯論、模擬法庭審判,每一次任務都在加重,“內卷化”越來越激烈,尤其是丁輝爲了追求律師夢想,裸辭來實習,被戲稱爲“背水輝”,被網友認爲是打工人的職場寫照,從而引發很多關注。“背水輝”從開始面試到第一次項目任務成績都是“墊底”,從第二次辯論開始逆襲,產生了落差感。而被稱爲“王姐”的王驍從斯坦福法學院畢業的“天之驕子”到後面主動打破名校光環,逐漸成熟的蛻變也讓人感慨。再如秋怡從開始“慢熱”,到後來在談判中展示出的果敢決斷,更讓人刮目相看。
節目組就是抓住了這些變化的細節,通過“有意識”的剪輯,營造故事感,彷彿讓觀衆在看一部養眼又驚心的律政行業劇。同時,隨着節目的推進,實習生需要剝開法律條文冰冷的肌理,親身去社會中探析人情與法理、現實與夢想的強烈對撞衝擊,在淚水與失落中感受堅硬的現實碾壓帶來的無力感,在師友鼓勵與幫助下重拾信心綻放光芒。就像羅伯特·麥基在《故事》裡說,故事並不是對現實的逃避,而是一種載體,承載着我們去追尋現實、盡最大的努力挖掘出混亂人生的真諦。
此外,觀察類綜藝的嘉賓點評表面是提供上帝視角,實際上也是構建故事感的重要部分。觀察類綜藝的內部敘事,很像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描述的洞穴中牆壁上的幻影,是對現實的模擬,與現實又始終隔了一層。嘉賓點評時間則像將洞穴人帶入現實世界的角色,燈光亮起,所有的討論都在陽光下進行。而且嘉賓在發表觀點的時候,帶着自己的人生閱歷,提供了不少更有參考借鑑意義的故事,包括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比如在陪領導坐車時是否該坐副駕駛,初入職場如何打破社交僵局這樣的職場常識,嘉賓們往往能提供一種更加成熟的價值觀念,不少網友在彈幕上表示“get到新技能”,這也是一種“鍛鍊心智”的捷徑。通過內外敘事的交融銜接,反映廣闊社會現實,由外部視角將內部視角的故事提升到價值觀輸出,這就是觀察類綜藝敘事表達進階的秘密。
真人秀拍成了偶像劇?
人類對於故事的追求是永恆的,觀察類綜藝加強故事感,本無可厚非,但這也就容易引發真實性的悖論。觀察類綜藝最大特點就是真實,尤其是現在以素人爲主的觀察綜藝成爲重要方向,就是要多講普通人的故事,但是像《同一屋檐下》,確實在真實與虛構的高空鋼絲之間遊走。一方面想營造現實生活的質感,另一方面,尤其是節目的後半段,劇情設計感越來越明顯。
比如王天齊與褚夢娜在雨天去看電影后兩人鬧情緒吵架,夢娜埋怨王天齊不夠體貼痛哭流涕,臺詞和動作中近景鏡頭的熟練切換,煽情音樂的及時跟進,簡直是2000年左右偶像劇的翻版,彈幕上一片吐槽。
再比如,吳嘉雯和李行明明曖昧許久,但突然拒絕了他,理由是她喜歡有“少年感”的人,節目的下一期立刻安排了一個身高一米九、少年感滿滿的20歲籃球運動員上場,並讓他們產生了“三角戀”,難怪網友會覺得吳嘉雯就是“工具人”,而節目也因此淪爲“相親節目”。如果假定性的戲劇感尺度把握不好,整個節目竭力營造出來的真實感就會大打折扣,對節目質量造成傷害。
網絡觀察類綜藝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了穩定的表達範式,也建立起自身的優勢,尤其是它對年輕人生活的敏銳捕捉、活潑自由的表達、適度的故事化,都深深吸引着年輕觀衆。事實上,現在部分傳統電視也在學習這種模式,卻沒有學到網絡化的特點,導致節目的價值觀很好,傳播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未來,網絡綜藝必須懂得“真實與假定”的雙刃劍,儘量將觀察的觸角延伸進千姿百態的社會,描摹時代的風貌,纔會讓觀察出真實,出況味,出智慧。(胡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