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爲何金融監理機關紛紛變成氣候鬥士

雖然拜登還未上任總統,但美國聯準會在12月15日正式加入「央行與監管機構綠色金融網路(NGFS)」,成爲75個會員國之一。NGFS是在「巴黎氣候協定」通過後,世界各國的中央銀行或是金融監理機關爲了達成該協定的目標,願意用金融監理的手段來引導資金到減碳,或是認爲氣候風險將危及金融穩定,必須納入金融監理的範圍所成立的一個團體

央行會釋出排碳大戶公司債嗎?

疫情期間有些國家的央行爲了穩定搖搖欲墜的金融市場,因此不僅大量購入政府公債,甚至也購入爲數不少的公司債。隨着氣候衝擊的日益嚴峻,再加上許多國家元首陸續公開其碳中和目標,因此目前出現一種聲音,那就是央行要不要釋出排碳大戶的公司債,轉而持有更多用於能源轉型或降低碳排的綠色債券。以此來增加排碳大戶的負擔,加速整個社會的減碳進度。

雖然還沒有國家的央行決定實施這種鐵腕措施,但同意這樣可減輕其資產負債表的氣候風險,同時加速能源轉型。因爲化石能源產業公用事業公司、航空公司等碳排放大戶,發行的債券比其他多數部門都多。歐洲央行(ECB)行長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已承諾,將把應對氣候變化作爲將於2021年完成的戰略評估的關鍵部分。她表示,歐洲央行將考慮放棄「市場中立」原則,這意味着未來歐洲央行將不再依市場的比例購買債券,QE不再雨露均霑到高排碳產業。

2020年元月下旬在瑞士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大會期間,有全球「央行中的央行」地位的國際清算銀行(BIS)發表「綠天鵝報告(The green swan)」,闡述氣候變遷將是衝擊全球金融穩定的重要風險來源,下一個系統性金融風險可能就是因氣候衝擊造成,因此央行有責任避免這樣的結果發生。也就是說央行與金融監理機關運用其金融監理工具,要求金融機構必須評估計算其氣候風險,且必須揭露。並依不同碳定價情境,模擬其所受衝擊,並要求金融機關爲可能損失預做準備。

綠色金融行動方案2.0

2020年8月金管會公佈「綠色金融行動方案2.0」,其中研議上市櫃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CSR),須依「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建議書(TCFD)」的架構,加強企業對氣候相關資訊公開。有了TCFD的基礎後,金管會未來也將研議金融業將氣候變遷納入壓力測試項目的可能性,讓金融業瞭解氣候變遷對其資產負債影響

事實上這絕不是臺灣政府突發奇想的要求,英格蘭銀行本來在2020年就要求英國各銀行要執行氣候壓力測試,後來因爲疫情的關係而延期。歐盟央行日前也要求各銀行從2021年1月開始準備相關資料,2022年的金檢就會納入此項目。這應該是爲什麼國內兆豐銀日前宣佈將進行氣候變遷授信風險的評估,並以倫敦分行爲領頭羊

KYC的再延伸

大家都知道KYC是金融業最基本的功課,事實上金融氣候壓力測試就是KYC的再延伸,金融機構要能掌握其資產或抵押品極端氣候下可能遭受的損失。例如英格蘭銀行的報告指出,全英國的房貸中約有10%處於易淹水區。因此建議各銀行清查有多少房貸抵押品在易淹水區,再設計各種淹水情境高度時,預估將造成的損失。美國銀行(BOA)則以五級颶風來模擬其房地產抵押品可能的損失。

此外,銀行也須承擔轉型風險,例如一旦政府增加能源稅等提高碳定價措施,極可能減少這些高排碳企業的營收,甚至影響其還款能力。如英國全數銀行放貸給化石能源開採或發電業者、高溫室氣體排放業者的總金額高達銀行普通股權益的七成,又如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估計,在邁向低碳經濟的過程上,全球約有15%金融資產的價格可能會受影響。臺灣金融業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