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預見臺灣未來閃耀的遍地生機

今年的農曆春節,雖然瀰漫着新冠肺炎的威脅陰影,但憂心之中仍有點點生機,一場「2020臺灣地方創生展」在日本東京熱烈展開。

「地方創生」這一詞雖源自日本,但應用在臺灣也毫無違和感,甚至由中央與地方政府通力合作,帶領25個臺灣案例前往東京展出,與「地方創生」發源國相互交流分享。

筆者所服務的企業自2004年起,也結合全公司同仁力量持續投入「社區一家計劃」(第一個五年:社區一家贊助計劃→第二個五年:社區一家幸福行動計劃→第二個十年:全民社造行動計劃),希望可以走進社會每一個角落,專心做好生活中每一件大小事,串起不同人們臉上一朵朵的笑靨,尋回臺灣民間的能動性與生命力,重現里仁美的社會理想願景

某種程度,與「地方創生」的政策目標不謀而合。

春節期間,雖然不克前往東京觀展,但筆者發現25個展出案例中,不少個案都是社區一家贊助計劃的老朋友,像是新北石碇螢火蟲書屋苗栗苑裡海風高雄內門宋江陣等。熟面孔當然不止這些,但這三個案例是典型的「舊鎮重生」-從在地風土人情出發,向下紮根教育+返鄉青年創新,由內而外打造時尚復古的全新風華

首先是位於新北石碇區十八重溪山村的「螢火蟲書屋」,這裡原是臺灣北部重要的文山煤礦聚落,全盛時期居住人數超過上萬人。但當礦業沒落、城市磁吸效應帶走了絕大多數的青壯年人口,繁華落盡的小鎮註定走向蕭條宿命

於是,學農葉家豪毅然返鄉,以社區合作農場的方式串連三級產業,以生產香菇香草作爲基礎營運,製作烤麪包披薩製作,提升農產附加價值,再搭配農產體驗活動工作坊的三級休閒與教育產業,希望有效帶動社區多元翻轉與經營。更重要的是,以覆育螢火蟲爲主題經營書屋,連結在地中小學、社區居民與返鄉青年志工,透過親子品德全人教育的方式,發展生計、生活、生態的三生永續。

「每一塊土地,都值得被閱讀、被述說、被記憶」,因爲這樣的想法,一羣社運青年在苗栗的臨海小鎮-苑裡相聚、交會並深耕,於2014年成立「苑裡掀海風」,持續推動在地友善農業、在地小旅行、學校食農教育,及藺草復耕和藺編工藝傳承。

2016年起,掀海風團隊開始發行地方誌《掀海風》,紀錄小鎮的過去、現在,併發想可能未來;2018年更開設了苑裡第一家獨立書店「掀冊店」,作爲在地文化復興基地,盡力投入社區青年培力,希望留下一些足跡或印記,讓下一代的在地孩子,有機會可以繼往開來,走出屬於他們的返鄉路。

最後是高雄內門鄉的觀亭國小宋江陣。可溯源至明清時代,爲抵禦外敵或反清復明等因素,居民透過宋江陣保家練武、強身,後來「內門紫竹寺」(至今建寺超過三百年)興建竣工,每年的觀音佛祖誕辰會舉行祈福平安繞境,各莊頭便自主組成許多文武藝陣隨行護駕,今年的「高雄內門宋江陣嘉年華會」即將展開,早已成爲臺灣名聞遐邇的民俗慶典活動

但內門區一樣面臨着人口老化、青壯年外移、學生家庭結構不健全的困境,有鑑於此,觀亭國小校長毛泰元試圖透過陣頭相關活動與訓練,一方面傳承在地文化技藝,另一方面補足孩子們的生活規範,從日常每一刻肯定自己,同時強化自己與鄉土共榮的意義。

也許,對日本人而言,爲期十天的臺灣地方創生展,不過是一場飄洋過海的風土尋奇,但對筆者與許多臺灣人來說,可以從這25個代表案例中,預見臺灣未來閃耀的遍地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