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精準有力實施宏觀調控的思考

當前經濟運行面臨新的困難挑戰,特別是疫情防控平穩轉段後經濟恢復是一個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今年7月2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精準有力實施宏觀調控,加強逆週期調節和政策儲備”。“精準有力實施宏觀調控”實質是對宏觀政策操作方式提出明確要求。

把握好兩個參照系

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是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歷史性變化的重大判斷。在高質量發展階段想問題、幹事情,謀劃經濟發展、實施宏觀調控,特別是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必須堅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2015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揮棒、紅綠燈,是新時代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着力點的集中體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每一條都對應着經濟發展的短板弱項,圍繞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着力點而一一展開。在發展理念、發展階段轉換後的今天,決不能不假思索、不加區分地簡單複製、原樣搬用既往的宏觀調控老思路、老套路。立足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基本國情和經濟實情,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爲指引,搞清楚我們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實爲實施宏觀調控的關鍵點。

爲此,恰當把握好兩個參照系,堅持以匹配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理念實施宏觀調控,十分必要。

——以“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爲參照。

2013年7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正處於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疊加的階段。“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中的“前期刺激政策”,主要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實施的宏觀政策。前期政策對拉動經濟快速回升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遺留下一些消極作用,這就是需要消化的。

在充分發揮宏觀政策擴大需求、拉動經濟增長作用的同時,應見微知著、未雨綢繆,加強戰略預判和預警,精準施策。從根本上說,這是高質量發展階段宏觀調控的關鍵着力點和着重點。

——以統籌發展和安全爲參照。

發展要建立在安全的基礎上,對各種可能危及安全的因素必須始終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鵝”事件,也要防範“灰犀牛”事件。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統籌發展和安全,多次強調要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把“統籌發展和安全”納入“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並將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目標,由既往的“四個更”拓展爲“五個更”——在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增加了“更爲安全”,即“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爲安全的發展”。

作爲我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最本質特徵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之所以要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是因爲集中凸顯和強調的是“安全”二字,實質是基於統籌發展和安全的深層考量。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準備經受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

宏觀調控領域當然也不例外,既要發展,又要安全。經濟運行整體好轉、風險得到有效控制、社會大局保持穩定三者緊密相連、不可分割,是一個統一體。在宏觀調控中,力爭把可能帶來重大風險的隱患發現和處置於萌芽狀態,把風險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在統籌發展和安全中恰當地實施宏觀調控,讓宏觀政策配置充分體現統籌發展和安全的戰略要求,這對於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時期的中國來說,顯然十分重要。

簡言之,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和嚴峻複雜的經濟發展環境,必須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將統籌發展和安全貫穿經濟工作各領域全過程。只有在宏觀調控中全方位守住安全底線,才能經受住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以新安全格局爲新發展格局提供堅實保障。只有在宏觀調控中更多考慮安全因素,堅持發展和安全並重,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動。

在實踐層面做好兩方面工作

着眼於前述兩個參照系,在實踐層面,應至少做好以下兩方面工作。

——做好成本效益分析。

任何經濟活動都是成本和效益並存,應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礎上,堅持增效益、降成本,努力使效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作爲宏觀經濟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宏觀調控當然也不例外。理論上,衡量資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標尺,應是宏觀經濟活動的任何措施都使“宏觀上的所得要大於宏觀上的所失”。

宏觀政策配置,要把所有相關的成本和效益計算清楚。不能只講效益,不講成本,只論證可因此取得的效益,不論證因此付出的成本。

這裡所說的成本和效益,既包括直接的成本和效益,也包括間接的成本和效益;既包括有形的成本和效益,也包括無形的成本和效益;等等。

從統籌發展和安全出發,最重要、最關鍵、最具底線意義的風險,是財政風險和金融風險。無論什麼樣的宏觀政策,都不能以觸發區域性和系統性財政金融風險爲代價換取政策目標實現。要以守住財政金融安全爲底線,將統籌發展和安全貫穿宏觀政策配置和宏觀調控的全過程各領域。

一旦成本效益分析付諸宏觀調控實踐,隨着成本和效益因素同時被列入宏觀政策效應分析進程,那些乍看效益不小,但扣除成本之後可能微不足道甚至得不償失的項目,便可被過濾掉。那些表面看起來很重要、很必要,但存在“大水漫灌”隱患,甚至可能危及財政金融安全的操作,便可被排除。於是,宏觀政策配置效率得到極大提升,從而更契合、更匹配宏觀調控所需。

完整、準確、全面地評估政策得失,成本效益分析絕非可有可無的選項,而是必須擺上議事日程、非做不可的一道必答題。以此爲基礎,方可確定宏觀調控該做什麼、做到什麼程度。

——堅持對症下藥。

經濟運行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既有外部的,也有內部的;既有周期性的,也有結構性和體制性的;既有老的,也有新的。如此繁多的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在一起,就要仔細區分病因,有針對性地分別用藥。

對於短期的、外部的或週期性的矛盾和問題,逆週期調節所產生的對衝效應,是對路的。對於長期的、內部的或結構性、體制性的矛盾和問題,只能通過制度變革,以全面深化改革加以應對和解決。

我們不僅要通過實施逆週期調節、實行宏觀調控政策應對短期的、外部的或週期性的矛盾和問題,而且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應對長期的、內部的或結構性、體制性的矛盾和問題,這是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必須謹慎把握的重要原則。

我們面臨的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並非平行關係。從根本上來說,最主要的壓力是預期轉弱。只要預期轉強,需求和供給層面的問題就可在相當程度上化解。而緩解預期轉弱這樣的壓力,必須依靠制度變革,依靠營商環境的改善。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講究對症下藥,堅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不僅可極大提升宏觀政策的實施效率,讓其靶心更精準、劑量更適當、節奏更合理,有效避免“大水漫灌”隱患,而且可以此爲契機,一手抓逆週期調節政策安排、一手抓全面深化改革行動,讓兩者各揚所長,使相得益彰的操作落實落地,形成高質量發展合力。

在宏觀調控實踐中,堅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必須落到實處、落到細處、落到經常、落到長效。其間可能遇到的最大障礙,莫過於慣性思維的束縛。告別慣性思維,以實際行動做好經濟工作,需要付出較既往更大、更艱苦的努力。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高培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