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摃上促轉會 兩蔣銅像不在公共場所、非僅拆除單一選項

促轉會提國防部移除兩蔣銅像進度落後,國防部認爲不應只有拆除單一選項。(本報資料照)

根據國防部最新送達立院書面報告,國防部各單位轄管之前總統蔣中正蔣經國塑(遺)像、命名空間合計共256處,均於各營區範圍內,與促進轉型正義條例第5條提及,出現於公共建築場所紀念物範疇不符;主張處置非僅拆除單一選項,可採取多元方式社會和解。

國防部今日提出「國防部轄管蔣中正、蔣經國前總統相關象徵物多元處置方式」書面報告,主張蔣中正及蔣經國兩位總統是國軍建軍發展歷程的一部,相關紀念物具先啓後意涵,應尊重歷史傳承。

國防部長邱國正在擔任退輔會主委時,即反對拆遷退輔會轄下榮家等各單位的蔣中正銅像,他說,社會大衆各自有理念信仰,「不必去拆別人家神主牌」。

國防部報告指出,蔣中正總統是黃埔陸軍官校第一任校長,亦是國民革命軍之父,與國軍歷史有不可分割淵源,國軍尊重歷史傳承,秉持「效忠國家,愛護人民核心價值,以誓死衛國精神及具體行動保衛國家生存發展與自由民主,犧牲生命在所不惜,更是不容抹滅的歷史,如爲避開人放棄跳傘而殉職的空軍同義上校和莊倍源校、執行漢光演習任務殉職的陸航簡任專少校陸戰隊阿瑪勒.道卡杜中士官兵,皆是爲了國家、百姓同袍,捨生取義的崇高例證。

報告指出,歷史的軌跡不斷向前推進,國軍保國衛民信念長存青史代代傳承,蔣中正及蔣經國兩位總統是國軍建軍發展歷程的一部,相關紀念物具先啓後意涵,教育官兵承襲勇於用生命換取國家與百姓安全,本部續借由「繼志承烈,踵武前賢」意涵,以「軍隊國家化」、「軍人武德」、「效法典範」及「傳承榮光」等主題,以多元管道教育官兵國軍光榮歷史及堅定愛國愛民信念。

報告指出,對於「公共空間」的定義法律概念的解釋爲,供不特定多數人共同使用、集合並得以出入之場所,審視國軍所屬營區,爲官兵專屬駐訓場域,而本部轄管兩蔣塑(遺)像及相關命名空間,均於各營區範圍內,與促進轉型正義條例第5條提及,出現於公共建築或場所之紀念物範疇不符;另本部配合轉型正義政策推動,賡續與促轉會保持密切聯,並依該會建議處置非僅拆除單一選項,可採取多元方式達社會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