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能源署《全球能源行業2050淨零排放路線圖》報告在京發佈

人民網北京6月16日電 (記者餘璐)近日,國際能源署(IEA)報告全球能源行業2050淨零排放路線圖》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京發佈。

國家發展改革委“一帶一路”建設促進中心主任翟東昇、國家能源局國際合作副司長魏曉威、IEA署長高級顧問安豐全、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院長楊雷電力規劃設計總院原院長謝秋野清華大學能源與氣候中心常務副院長李政等出席發佈會

《報告》描繪了全球圖景:由於不同國家和地區起點不同,實現目標時間也可能不同。《報告》提出,發達經濟體必須先於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達到淨零排放,並協助其實現目標。

對此,李政表示認同,他談到,各國情況不一樣,因此要因地制宜,在保證能源供應的同時,實現長期轉型,需要非化石能源發展的速度與化石能源進行良好匹配,這也是智慧所在。

楊雷表示,國際社會中國發出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承諾高度讚賞。國際能源署(IEA)用倒推式的方法展示了一套淨零排放路徑選擇,使我們認識到其中的挑戰

“《報告》呼籲對能源領域關鍵技術進行攻關,這也是我國二氧化碳實現淨零排放過程中關注的工作。”謝秋野表示,近年來,我國在能源領域的科技創新取得了一大批成果,對我國能源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基礎

“讓低碳綠色生活成爲新時尚。”與會專家認爲,實現二氧化碳淨零排放需要公衆的積極參與。

專家指出,在實現淨零排放路徑中,約55%的累積減排量與消費者選擇相關,例如購買電動車、對房屋進行節能改造、安裝熱泵等。此外,低碳行爲的改變,例如以步行自行車公共交通代替汽車出行,可貢獻約4%的累積減排量。

“國際合作對二氧化碳實現淨零排放至關重要。”謝秋野認爲,在二氧化碳實現淨零排放達標的路上,無論是技術層面,還是政策層面,都要加強在國際方面交流與合作。

“近年來,中國已與其他國家在能源領域積極合作,相互學習借鑑,在二氧化碳實現淨零排放方面做了大量努力。這對中國今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起到了推動作用。”謝秋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