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衛院找到思覺失調症長效針劑治療關鍵 再住院率降13%
國家衛生研究院追蹤超過5萬名首次住院的思覺失調症患者,發現接受長效針劑但無早期中斷用藥者再住院風險可降低12至13%。記者賴昀岫/攝影
長效針劑副作用與口服藥相近,且最短2周施打一次,能避免思覺失調症患者不依醫囑服藥問題,但醫師和患者對其暸解有限,使用率低。國衛院分析14年數據,發現首次住院時使用長效針劑藥物,並避免早期中斷用藥,比起未使用長效針劑,可降約12%再住院率,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知名學術期刊「JAMA Network Open」。
思覺失調症患者接受治療時,常使用口服型抗精神病藥物,雖然服用便利,但每天需服用1至4次,患者可能不小心忘記或抗拒而停藥,造成復發或再住院風險。長效針劑型抗精神病藥物,2周到3個月施打一次,可避免患者不依醫囑服藥等問題。國外研究指出,長效針劑型抗精神病藥物可降低服藥中斷率、減少疾病復發機率。
國衛院副院長、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陳爲堅與團隊,透過精神疾病主題治療庫,分析2004年至2017年資料,針對逾5萬名首次住院的思覺失調症患者進行追蹤,患者平均住院天數36.3天。
臨牀資料分析師陳維指出,長效針劑型抗精神病藥物可提升病人治療遵醫囑性,但許多病人認爲,注射藥物代表病情加重;醫師則缺乏用藥新知,多做爲二線用藥,也缺乏時間與病人討論,但長效針劑可否降低再住院率,有無早期中斷是關鍵。
陳維指出,研究中的「中斷用藥」,指是超過預定施打日一個月後仍未施打;「早期」指在出院後最多隻在時限內施打過一次長效針劑。
研究依據患者性別、年份、先前抗精神病藥物使用情況、首次住院年齡、和住院長度等量化分組分析後,與未接受長效針劑的患者相比,接受長效針劑但無早期中斷用藥者,再住院風險可降低12至13%;接受長效針劑而有早期中斷用藥者,再住院風險則提高22至25%,顯示出院後是否中斷用藥,影響至深。
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吳其炘說,服用口服藥的患者停藥後1至2天,體內藥物效率降到幾乎沒有治療效果,但長效針劑可以撐到1至2個月,患者從發病到治療的時間愈短、恢復狀況愈好,發病時間長再使用長效針劑,效果可能不明顯。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長陳亮妤表示,健保總額於2022年新增精神科長效針劑藥費27億元,專款專用,國外研究指出,長效針劑可降低服藥中斷率、減少疾病復發機率,降低常見於精神病友的「旋轉門效應」。
衛福部對於思覺失調患者後急性期追蹤挹注6000萬元,用於心衛社工等社區資源布建,期達到出院後追蹤,目前社工案量比約1比32,目標爲1比30。
依據健保申報資料,2023年長效針劑專款的使用率達82.8%,與2022年僅有61%相比,提升了35.7%,顯示國內確實有使用需求,陳亮妤指出,國衛院研究若能增加醫師與患者對長效針劑的瞭解,輔以醫病共享決策,可減少對長效針劑抗拒,並避免長效針劑使用後的早期中斷用藥。
國衛院副院長陳爲堅(右)提到,住院期間的同儕與醫療人員的衛教,有助提升病人用藥意願。記者賴昀岫/攝影
臨牀資料分析師陳維說,長效針劑型抗精神病藥物可提升病人治療遵囑性。記者賴昀岫/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