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兩岸應避戰 不引戰(柳金財)

日前「小布希總統中心」舉辦前美國總統小布希、蔡英文總統及澤倫斯基視訊同臺,出席「爲自由奮戰」會議。(示意圖Shutter Stock)

近日美國前總統小布希與蔡英文總統及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共同參與視訊會議討論,主題是「爲自由而奮戰」。對比烏克蘭現在因戰爭國家陷入經濟衰退、民生凋敝、糧食生產及四處滿目瘡痍、難民流竄,此種戰爭末日景象引發的「烏克蘭情境效應」,促使臺灣民衆增加對「抗中保臺」路線質疑,同時也強化臺灣社會對兩岸對話熱切渴望。

無庸置疑是,臺灣社會崇尚自由民主人權普世價值,希望兩岸重啓對話協商,建立和平穩定關係架構,享有兩岸和平紅利,避免爆發戰爭風險。然若干民進黨政治領導菁英卻又採取挑釁的兩岸路線及論述,既要求與大陸當局對等對話,不應預設任何政治立場以避戰;又釋放敏感政治言說挑釁大陸對臺政策底線及紅線,形同積極主動引戰,如此兩岸政策行爲充滿戰爭與和平目標之雙重矛盾及衝突。

烏克蘭親西方戰略釀戰火

蔡英文總統應邀致詞時指出,臺灣可以和世界分享經驗並廣結盟友,讓民主國家能更有效地因應危機的威脅,並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爲典型例子。然而,俄烏戰爭根源於普丁不惜一切代價,以戰爭實現其擴張主義的目標。難道烏克蘭本身國際戰略及外交路線,完全無須負責任嗎?

11月英國「經濟學人」甫出版的「2023全球大趨勢」(The World Ahead 2023)年刊,盤點未來一年全球10大趨勢,包括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俄國總統普丁、美國總統拜登和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皆登上封面。先前「經濟學人」已評定「臺灣是全球戰爭風險最高區域」,這顯示區域爆發戰爭機率越來越高,大陸以「武力逼統」的頻率也越來越高。而民進黨政府則一再呼籲,主張兩岸進行對等對話,兩岸要進行「有意義的話」、「建設性對話」,兩岸和平穩定是「共同責任」。

但蔡英文卻在會議致辭中話鋒一轉,抨擊臺灣美麗的家園面對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日益升高的威脅。中國採取種種行動,從每日的軍事恫嚇、灰色地帶行動和影響力操作,到網路攻擊和施加經濟脅迫,藉以製造疑慮,並讓臺灣人民對長期以來努力爭取的民主生活方式失去信心。因此,探討烏克蘭如何引發俄羅斯侵略根源,恐怕與蔡英文這樣批判行徑也有雷同之處。

民進黨政府及派系重要領導人一再倡議類似「對岸鄰國論」、「兩岸互不隸屬論」(蔡英文)、「務實臺獨工作者論」(賴清德)、「推動臺灣國家正常化運動」(林佳龍),鼓吹臺獨現代意涵即是「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賴清德),這些「臺灣主權論述」公開宣稱臺灣已經是主權獨立國家,不需要另行宣佈獨立,視臺灣獨立與中華民國爲主權獨立國家爲同一組概念。這不僅悖離中華民國憲政法理,同時也成爲一種挑戰大陸對臺政策底線及紅線的挑釁行爲,恐將更激化兩岸敵意及對抗。

民進黨完全倒向美國恐引戰

在兩岸雙方毫無政治交集共識前提下,衝突勢將加劇,陷入治絲益棼治理危機。臺灣對外戰略選擇,應從失衡轉向均衡,蔡英文改變既往馬英九執政採取「友美和中」均衡戰略,轉爲「聯美抗中」失衡戰略。現在採行「一邊倒」外交路線,鑲嵌於美國意圖圍堵中國之「印太戰略」設計中,使得「臺灣問題」性質由法理層次的「內政定位」,卻質變爲「國際因素介入」。

在歐洲,美國利用聯結北約組織遏制俄羅斯,藉由北約東擴拉攏烏克蘭加入北約,運用「以烏制俄」策略,耗損俄之國力;在亞洲,美國藉由印太戰略民主成員,拉攏臺灣成爲戰略前沿「馬前卒」角色,運用「以臺製中」策略,達到遏制中國發展機遇。美國藉由「聯烏耗俄」、「聯臺耗中」策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坐收漁翁之利。就此而論,臺灣要避免陷入「烏克蘭化」,在戰略選擇上不應成爲中美霸權下的「馬前卒」。

我們探尋俄烏衝突根源,再檢視臺灣對外政策及兩岸路線,發現烏克蘭因採取一邊倒傾向西方及美國外交政策,試圖加入北約及歐盟,自絕於斯拉夫民族主義及威脅俄羅斯國家安全,從而招致俄「先發制人」攻擊。至於臺灣則從承認「九二共識」到否認「九二共識」;從認同中華民族到否定中國人認同,且臺獨聲浪創新高;從採取「友美和中」路線,轉變至「抗中保臺」、「聯美日抗中」戰略。臺烏之間皆採取挑釁作爲,此似乎無法避戰反而是引戰。

(作者爲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