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美國力挺以色列 重挫全球領導力(羅慶生)

聯合國大會壓倒性地通過決議,要求以色列和武裝團體「哈瑪斯」立即人道主義停火。(圖/路透社)

爲報復哈瑪斯的恐怖攻擊,以色列在加薩走廊展開大規模軍事行動。地面攻擊前的轟炸已讓加薩平民死亡數千,封鎖又造成斷水、斷電、斷糧、斷藥,戰事如果按以色列「將哈瑪斯從地面抹去」的目標發展,無辜喪命者勢將破萬。

這是人道危機;10月27日聯合國大會爲此召開緊急特別會議,要求以色列和哈瑪斯立即停火,讓援助物資進入加薩並保護平民;結果121票贊成、44票棄權、14票反對壓倒性通過。美國對此表示震驚,以色列則痛批「可恥」,並表示將繼續消滅哈瑪斯,不會停火。

這是個被要求以2/3多數通過的重要議案,但聯合國制裁的權力在安全理事會而不是大會,只要美國在安理會繼續行使否決權,以色列不停火也不會遭到制裁。然而在國際政治上卻有重大意義,諭示以色列站在全球輿論的對立面,讓和以色列綁在一起的美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孤獨。

檢視投反對票的14國。除了美、以之外,歐洲的奧地利、克羅埃西亞、捷克、匈牙利4國因二戰大屠殺背景虧欠猶太人,支持以色列合理;斐濟、馬紹爾羣島、密克羅尼西亞、諾魯、巴布亞新幾內亞、東加6國則是在地球另一邊的太平洋島國,馬紹爾和密克羅尼西亞還是將國防、外交託付給美國的聯合邦(Associated state);除此之外,就只剩下瓜地馬拉、巴拉圭這兩個南美洲國家。

美國盟邦幾乎都投了棄權票,法國、西班牙、葡萄牙、愛爾蘭、瑞士…等西歐國家甚至還投了贊成票。這結果讓美國震驚。而更令美國擔心的是趨勢:全球「民意」似乎愈來愈向不支持以色列傾斜。

從美國最重要盟邦的態度轉變可以看出來。10月22日,美國總統拜登還與英、法、德、義、加等國家領導人舉行電話會議,會後6國發表聯合聲明,重申以色列有權自衛、對以色列表示支持。怎麼短短几天,這些盟國立場就改變了?

因爲現在已經不是主流媒體可以壟斷輿論的時代。隨着大量的短視頻透過YouTube或TikTok在網路上傳播,愈來愈多的人同情巴勒斯坦人民的苦難。支持巴勒斯坦、要求停火的聲音纔會愈來愈高。即便政府想支持以色列,也擋不住人民的不滿。對一向自許以人權、自由、民主、環保、動物福利…等先進思想引領世界的歐洲人來說,有任何理由支持以色列製造人道主義危機嗎?

「自衛權」大於「人權」?

美國提出的理由是「自衛權」。6國聯合聲明中先重申以色列有權自衛,再呼籲以色列遵守《國際人道法》。相較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赴美訪問前與以色列外長通電話時的說法:各國都有「自衛權」,但應遵守《國際人道法》;兩者乍看類似,細究卻有優先性的區別。也就是說哪個更重要,甚至重要到可以忽略另一個。

《國際人道法》是要確保平民在戰時生命免受威脅的基本人權。從語境上分析,美國先表示支持以色列的「自衛權」,再提遵守《國際人道法》,潛臺詞即「自衛權」大於「人權」。而王毅說法則主張「自衛權」不具優先性,仍要受《國際人道法》拘束。

王毅的說法代表國際上的普遍觀點。聯合國秘書長古特瑞斯在安全理事會開會時即指出:武力衝突的任一方都不能凌駕《國際人道法》之上。美國挺以色列而塑造「自衛權」大於「人權」的價值觀,違逆全球認知,讓人們難以接受。

怎麼說?

聯合國成立之初,國際政治的價值觀是「不干涉內政」原則。1965年聯合國通過《關於各國內政不容干涉及其獨立與主權之保護宣言》,即規定無論任何理由,各國均無權直接或間接干預他國內政和外交。

然而20世紀末的科索沃戰爭,美國領導北約攻打南斯拉夫聯盟,卻很明顯是干涉內政。美國於是提出「人權大於主權」原則,主張各國人權出現問題時不得以「內政」爲由而不受國際干預。當時冷戰結束不久,美國是全球唯一超強,各國需要美國以「世界警察」姿態維持全球秩序,因而認可這原則,並認爲是較之前「不干涉內政」更進步的國際政治價值觀。

20多年來,美國不斷強調人權至上,超越主權,已成爲西方國家的共同價值觀。美中競爭時,美國即以此價值觀聯合盟邦指責中國新疆的人權。因此當美國以「自衛權」力挺以色列,就造成價值觀錯亂。

人權大於主權,但自衛權又大於人權?這命題的邏輯不通;難道自衛權不是主權的一部分嗎?如果中國在新疆的作爲是對維吾爾人的「種族滅絕」,那以色列在加薩的轟炸算什麼?這不僅是把比例原則踢開的雙重標準,還是更嚴重價值侵犯。

因爲,唯有一種解釋能符合前述命題的邏輯,那就是「以色列」的自衛權大於「巴勒斯坦」的人權。正如約旦國王阿布杜拉二世在埃及和平峰會上所說:「阿拉伯世界聽到的是,巴勒斯坦人的命比不上以色列人的命重要」。如此則連民主價值觀中最基本的「人生而平等」都受到衝擊。歐洲畢竟是具有反思能力的國度,人民抗議聲於是愈來愈大,終於迫使政府改變立場。事實上,美國也一樣。

美國「價值觀」抗中聯盟將受衝擊

美國同樣到處都是抗議聲,紐約、芝加哥、洛杉磯、舊金山等大城市都出現支持巴勒斯坦,要求以色列停火的示威遊行。拜登政府也因而調整立場。10月29日,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我們不支持殺害無辜人民,不管是巴勒斯坦人、以色列人或其他。他同時表示拜登總統將致電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以重申美國認爲應該保護平民的立場。這和危機爆發之初,拜登出訪以色列幫納坦雅胡打氣的說法不同。但白宮的轉彎,能扭轉全球對以色列的不滿嗎?

除非讓步。依據聯合國決議,以色列應立即停火,並解除封鎖,讓援助物資進入加薩。然而,以色列的難處是,戰爭機器只要一啓動,不達到目的就不能中止。只要停火或解除封鎖,哈瑪斯就能重新獲得補給而前功盡棄。納坦雅胡強調「此時停火等於投降」雖然誇張了些,但有軍事邏輯支撐。而只要繼續攻擊,就很難避免不傷害平民。

因此合理推論,以色列將尋求速戰速決,以既成事實,再後續安撫,來爭取國際諒解。但如果加薩地下真有那麼複雜的地道,速戰速決的難度很高。而戰事拖愈久,無辜傷亡愈多,國際對以色列的責難就愈高。目前還沒有,但未來不排除牽拖美國。因爲國際很清楚,以色列的有恃無恐是因爲美國力挺。

美國的難處則是無法切割以色列。美國政、商界和以色列千絲萬縷的關係暫且不談,切割以色列會讓烏克蘭或其他盟友寒心,包括臺灣。美國只能要求以色列節制,儘量減少傷害平民。如果以色列做不到,就有被牽拖的風險。

然而,以色列雖然重要,但聯合盟邦抗中卻是美國當前安全戰略主軸。對美中競爭來說,美國以「自衛權」挺以色列已造成價值觀錯亂,而以價值觀區分敵友,卻是美國爭取盟友的最大王牌。如果加薩人道危機擴大到讓世界區隔成「以色列/美國」與「其他國家」,將嚴重影響美國高舉「價值觀」大旗聯合盟友抗中的號召力。

玻利維亞已經以「犯下違反人類罪」宣佈與以色列斷交,智利與哥倫比亞則召回駐以大使。它們雖是全球南方的小國,但在道德制高點上。如果斷交潮或撤回大使在南方國家蔓延,不只以色列,美國的壓力都很大。

這局很難解。或許危機發生時,拜登走錯一步,才造成今日「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的局面。拜登訪問以色列會見納坦雅胡及其戰時內閣時表示,不一定要猶太人才能成爲猶太復國主義者,「我也是猶太復國主義者」。如果私下講這話替以色列打氣,其實並無不可,畢竟是個人政治信仰,但白宮卻將其公開訴諸媒體。這或許有助於大選時爭取猶太裔美國人的支持,但在中東和平上卻失去客觀性,從此和以色列綁在一起。切割還是不切割?如何解這困局,看美國戰略家的智慧。

(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