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務實臺獨無法捍衛中華民國(柳金財)

賴清德宣稱當前兩岸情勢變化的責任「不在臺灣,而在大陸」,針對大陸不僅在臺海軍演,包括黃海、東海、南海等區域均存在緊張局勢,責任皆在大陸。(中時資料照)

最近副總統兼民進黨主席賴清德受邀在政治大學政治系發表演講,重新定義「臺獨」內涵,重申不會宣佈「臺灣獨立」,但也不會承認「一箇中國」原則。賴清德從擔任臺南市長、行政院長及副總統以來,其兩岸論述內涵包括:倡議親中愛臺、德國統一是真正統一、「九二共識」是「一國兩制」;兩岸關係是國際關係;主張務實臺獨;提出臺灣已經獨立、不會宣佈臺獨,沒有變更國號必要性;也提出中華民國臺灣是主權獨立國家、支持蔡英文總統所提「維持現狀」、「兩岸互不隸屬論」等。

無疑置疑的是,這些兩岸論述將會掏空中華民國實質內涵,致中華民國性質從「中國之國」轉向「臺灣之國」,不再與大陸地區具有歷史聯結及領土、主權重疊關係。中華民國從來臺灣、到臺灣、在臺灣,最終是臺灣,主權及有效統治權合一限縮在臺澎金馬,無異是放棄對大陸主權。在民進黨執政下,中華民國政府已從原來主張「一箇中國是中華民國」、「一中各表」、「九二共識」,轉折到譭棄前述三項基本政治主張,這可謂是「重大國策」斷裂。

賴清德拋棄既定國策之政治成本與代價,勢必引發兩岸關係緊張與衝突;又宣稱當前兩岸情勢變化的責任「不在臺灣,而在大陸」,無法交流合作,其實是「大陸本身的選擇」。針對大陸不僅在臺海軍演,包括黃海、東海、南海等區域均存在緊張局勢,賴直指這顯然不是民進黨的問題,更不是裴洛西的問題,「只能是大陸的問題」,責任皆在大陸。

如此單方片面解讀兩岸關係及地緣政治並指責大陸,豈非是「引火自焚」呢?「甩鍋歸責」對手,公開棄守國策又質疑敵對競爭者挑釁,面對綜合國力日益強大全球軍力、經濟力第二競爭對手,臺灣固然仍需要有「備戰」思維及準備;但更重要是如何「避戰」而非「招戰」,不思「以小事大以智」治國謀略,反而是猶如「草蜢戲弄公雞」,未能思慮兩岸國力完全是出於不對稱權力結構。

賴清德作爲可能成爲身負國家安全及民衆生命、福祉之未來國家領導人,不思如何「避戰」,反而一再倡議「抗中保臺」路線,陷入兩岸對抗敵對政策思維邏輯;不選擇「和中友美」均衡戰略,反而是選擇「聯美抗中」失衡戰略;不學習蔡英文總統提出維護兩岸及區域和平是兩岸共同責任說法,反而是直接抨擊製造兩岸對立衝突,責任在大陸而非臺灣。這種「甩鍋」於對手,不僅無法達到「和平保臺」目的,反而刺激大陸採取更激烈貿易制裁、軍事威逼及外交壓制。試問若以蔡英文提出「維持現狀」主張,尚無法緩和兩岸關係,更遑論是「務實臺獨」呢?

但問題是,賴清德卻在兩岸論述及路線,甚至具體運作上,仍是以「務實臺獨」、「抗中保臺」路線、「聯美抗中」戰略爲主軸,一再對陸採取較爲挑釁刺激言詞行爲,這顯示其和平的兩岸論述及路線之穩定性、一致性不足且搖擺不定。賴清德表示所謂「臺獨」,並不是宣佈「臺灣獨立」,其意義是臺灣並不在大陸所定義的「一中框架內」。直言民進黨在1999年通過《臺灣前途決議文》已宣稱臺灣具備「主體性」,依據憲法其國號爲「中華民國」,不必另行宣佈獨立、變更國號。

但決議文中的「中華民國」已是被偷龍轉鳳過概念,與原來「中華民國」意義不同,雖無公開宣稱放棄大陸領土及主權,但卻限縮主權及統治權於臺澎金馬。換言之,兩岸之間已無歷史聯繫及主權、領土之重疊,這樣的中華民國不是單純「臺灣化」而已,反而是「臺獨化」。中華民國及其憲法所隱含「一中原則」、「一中各表」、「九二共識」,原本具有創造兩岸和平緩衝作用;現在賴清德顯然是要拆掉兩岸和平穩定發展的「避震器」,若其當選總統在「後蔡英文時代」的兩岸關係,其震盪幅度將高於蔡英文。

大陸當局對臺政策主旋律是「和統」 ,提出「融合漸統」、「融合促統」、「融合和統」之漸統過程,因而倡議「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和平承諾;但同時也提出「反獨促統」目標,擴大臺獨定義、公佈臺獨清單名冊及強化反獨力度,從宣稱反對臺獨、處置臺獨、遏制臺獨,到有能力、信心挫敗臺獨到最終粉碎臺獨;宣示不會做出放棄以武力解決臺灣承諾。故而,賴清德的「務實臺獨」兩岸論述,遠比蔡英文的「維持現狀」更具挑釁性、危險性,不僅無助於兩岸和平穩定架構建立;也會增加臺灣「被戰爭」的國家安全風險係數。

正確避戰戰略及方式,應是迴歸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對於國家願景目標設定及兩岸關係性質定位。根據憲法增修條文前言提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顯然憲法是立基「一中框架」即「憲法一中」;《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定位兩岸分別是「臺灣地區」及「大陸地區」,則爲「兩岸一國、一國兩區」。賴清德曾提出德國統一是真正統一,已有隱含些微「政治統合論」思維,但卻提出臺灣要跳脫「一中框架」;曾力主臺灣社會不應有「疑美論」說法,也曾提出「和平保臺」之「和中論」,故賴之臺灣國際戰略也可是「和中友美」均衡戰略,尤其賴曾倡議「親中愛臺」路線,其政策思維本具有兩岸和平元素。

(作者爲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