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辜汪開路30年 留給兩岸的課題(高孔廉)
(本報系資料照片)
今年4月下旬是辜汪會談30週年紀念,1993年的辜汪會談可說是兩岸和平的開路先鋒,開創兩岸關係的第一個高峰。官方授權的高層面對面協商,簽署了4個協議,得據以開辦公證書驗證,並據以進行海基海協兩會各層級的定期制度化協商,直到1995年,中共不滿李登輝訪美言行,中止了協商。
記得蔡英文總統在2015年競選時,曾說兩岸關係要維持現狀,究竟什麼是「現狀」?我們認爲應從下列幾個方向綜合評估:一、兩岸交流,包括經貿、文化、人員往來等。二、溝通聯繫管道。三、協商談判簽署協議。四、高層級的熱線往來。五、兩岸軍事和平或對峙。六、兩岸民間網民之友善或對立。
綜合這些指標,過去40年來的兩岸關係有兩個高峰;1992-1995辜汪會談簽署4項協議及2008-2015江陳及後續會談簽署23項協議,這兩個高峰都是基於九二共識所達成的。同一個時期兩岸關係也有兩個低谷,一個是2000-2008兩岸分別有公投制憲及反分裂國家法的緊張低潮,另一個是2016迄今,陸方機艦越過海峽中線及環臺軍演,而這兩個低谷都是執政者反對九二共識所造成的。
九二共識是指1992年10月雙方在香港會談「破裂」後,11月透過郵電往來所達成的共識,原文內容很長,媒體把它濃縮爲「一箇中國各自表述」或「一中各表」。這個共識的緣起是因爲兩會1991年開始協商時,陸方要求在協議前言加上「一箇中國的原則」,但當時我方堅決反對,雙方經過將近兩年來回磋商及郵電,纔將這個政治性的爭議模糊化的處理,雙方可以各說各話,各有臺階可下。
有了九二共識,陸方就提議進行辜汪會談,簽署已談妥的公證書查證協議及掛號信函查詢協議,並建立兩會各層級主管定期會談協商制度的協議。雙方同意地點選擇對兩岸都友好的新加坡。除了實質性協議,雙方非常重視「對等尊嚴」的原則,對於簽署儀式的安排,由於一般習慣,右手(邊)爲大,因此講好,雙方領導人互換座位,輪坐右側,但因原定簽署的協議只有3個,無法平均分配,於是臨時又加了一個「辜汪會談共同決議」,可以各坐右側簽署兩個協議;簽署儀式時,領導人背後站了各自的協商團隊,但當領導人互換座位時,後面的團隊因爲人數衆多,並沒跟着互換,於是形成了一個奇怪特殊的背景,這也可算是對等會談的一個插曲。
辜汪會談的意義,這是1949年兩岸隔離以來首次官方授權的協商,國際媒體記者高度關注並廣爲報導,成了當時國際的重要新聞,也彰顯了兩岸對等的地位。
綜合歸納會談的意義可說是:一、擱置爭議,務實協商。二、建立對等尊嚴的協商模式。三、 顯示兩岸爲對等的政治實體。四、建立兩岸制度化的協商。五、開創兩岸關係的高峰,邁向談話、和平穩定的里程碑。
2008年5月馬英九執政,派江丙坤先生及我個人到海基會服務,我們建議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協商,很快的在6月就簽署兩個協議:陸客來臺觀光及兩岸直航的初步安排,並決定每年輪流兩次會談,上半年在大陸,下半年在臺灣,並於每次會談商定下次會談的議題。我個人親自參與了9次會談,簽署了19項協議,這些協議對於經濟及社會均有顯著效益,例如ECFA免稅,迄今臺灣出口大陸已節省93億美元的關稅,又如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其功能實即遣返協議,對於兩岸治安均有助益。我很榮幸親身參與了兩岸關係的兩個高峰,第一個是九二共識的擬議決策及辜汪會談的籌辦,第二個高峰是基於九二共識的江陳及後續會談。
可惜的是兩次低谷都是因爲不認九二共識造成的,結果是陸方緊縮了九二的內涵,只剩雙方均堅持一箇中國,而刪掉了雙方認知的不同,爲今之計,只有民共兩黨均回到原汁原味的九二共識才能解套,陸方對於原本共識是默認(許)的,這從馬前總統此次赴陸祭祖行,多次提及民國、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憲法,陸方是有相當的默契與諒解,馬英九返臺後,臺灣的輿論稱證實了九二共識的有效性,而國臺辦發言人於4月12日也說馬此行證明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定海神針。
民進黨指責九二共識賣臺,但是實際情況是1992迄今30年,九二共識沒有賣臺,中華民國仍然存在,並進行了7次總統大選,而且民進黨還當選了4次,如果臺灣賣了,如何能進行大選?何況臺灣是民主社會,所有行政首長、民意代表都是民選,軍隊也是國家化的,沒有任何個人或政黨可以「賣臺」。
九二共識並不等於一國兩制,蔡政府對於2019年習五點的立即反應是跳躍式的將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掛勾,指稱「九二共識等於一國兩制」,其實習近平談話全文找不到這樣的說法,可是蔡政府將九二共識污名化並製造「芒果乾」(亡國感)的恐慌,這也成了2020年大選她再度勝選的主要原因之一。當時國臺辦並未立即出面反駁,而是遲到兩週後,1月16日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局長才出面說明,並首次公佈1992年雙方往來函件的內容,可惜這個澄清來得太晚,層次亦不夠,沒能引起太多的注意及媒體的報導,而當時香港的反送中運動更沖淡了這個澄清的效果。事實上九二共識不等於一國兩制,九二共識是「統一前」兩岸往來的基礎,而一國兩制是陸方提議「統一後」的安排,我方認爲臺灣又不是香港,無法接受。
總之,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不僅是兩岸人民關心的課題,也是國際關注的焦點,我們認爲兩岸應放棄成見建立聯繫管道,避免誤判,相反而行。交流互信是先決條件,而具體的做法是交流建立互信,或互信之下交流。
最關鍵的是「互信」,雙方應釋出善意,點點滴滴逐步累積,言行一致,不能進一步退兩步,有了互信基礎,才能對話協商。兩岸同爲炎黃子孫,臺灣許多人祖先均來自大陸,即便綠營高層也有回鄉祭祖的,更何況臺灣許多人信仰的宗教宮廟亦均來自大陸,實在沒有必要弄得劍拔弩張,願兩岸領導人能多爲後代子孫着想,政治是一時的,後代永續纔是一個政治家負責的態度。(作者爲海峽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協會會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