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賴清德躺着選「投降總統」?(雁默)

美中臺三方關係,拉馬斯瓦米屢次強調美國人不會爲臺海戰爭送命。(示意圖/Shutterstock)

若反綠陣營不爭氣,讓賴清德上臺,共產黨將直接處理民進黨,中間黨派的作用將只剩下「幫臺灣喊疼」,基本無關緊要。

按目前臺灣選情發展,賴清德是躺着選沒錯,而只要轉頭檢查臺灣外部環境就會發現,賴清德是躺着選「投降總統」,因爲美國已浮現「臺灣疲勞」的跡象,而他們所設定的「臺海大限」時間點正在逼近中,一切都遠未準備好。

美國設定的臺海戰爭時刻是2027年,通稱爲「戴維森窗口」(Davidson window),即美前印太司令部菲爾·戴維森上將於2021年向國會作證,稱中國有能力在未來6年「佔領臺灣」。 距離美國政學媒界默認的這個時間點,還剩4年。

「臺灣疲勞」指的是,隨着大限時刻的逼近,認爲臺海戰爭對美國不划算的現實主義者就愈多,特別是那些看衰美國軍工業的菁英。事實是,美軍工業的生產速度,遠跟不上烏克蘭的消耗速度,緣此,「支援烏克蘭」與「武裝臺灣」便產生了矛盾,承諾前者就會耽誤後者。而解放軍公認比俄軍更難對付,臺灣的戰場面積又比烏克蘭小得多。

拜登的因應之道簡單說就是「武裝中國鄰居」,包含日本,韓國,菲律賓,印度,以及遠一點的澳洲。然而,物理限制是一樣的,這些國家增加軍費要向誰買武器?不是美國嗎?但承諾澳洲的核潛艇已確定跳票。

如此就能明白「戴維森窗口」如何造就了美國精英的心理壓力,以及「臺灣疲勞」的論述基礎。

8月23日,共和黨第一場總統提名初選辯論會,有8人具資格參加,川普缺席,其餘角逐者幾乎都在烏克蘭與臺灣立場上一致,唯獨印度裔美國富商維韋克·拉馬斯瓦米獨排衆議,並立即成了箭靶。拉馬斯瓦米的論點展現了部分共和黨人的「臺灣疲勞」。

拉馬斯瓦米的路線與川普非常接近,他標榜孤立主義(門羅總統),現實主義(尼克森總統),反對全球主義——也就是俗稱的Neocons,拜登團隊的主力——簡單說,他標榜的是「MAGA原教旨」,反菁英(即非民選菁英),反外援。

拉馬斯瓦米的政治主張,具體而言,就是要求盟國自己保護自己,別想靠美國,美國需要將資源從投射於全球的現狀,內縮回美國內部。因此,停止北約擴張,縮減投注於北約的經費比例,要求盟國提升軍費以填補美國「撤資」的空白,都是拉馬斯瓦米的具體看法。

在「中俄立場」上,其邏輯是,尼克森當年「拉中制蘇」,現在應該「拉俄製中」,拉馬斯瓦米與川普一樣,想與俄羅斯交好以制衡中國。如此一來,北約的任務自然丕變,歐洲將不再受美國保護,至少,保護程度會大幅削弱。

拉馬斯瓦米將目前主導拜登政府外交政策的那一小撮人,稱爲「有用的白癡」,嗜血,胡言亂語,並搞砸了烏克蘭。拉馬斯瓦米認爲美國的發展只需要關注西半球,尤其是美洲,必須與中國脫鉤,轉而壯大美洲「近岸供應鏈」,他認爲美國的生活方式過度依賴於「中國製造和臺灣半導體」,而這是不可接受的。

在臺灣問題上,拉馬斯瓦米語驚四座,一方面,他支持「武裝臺灣」——前提是臺灣要花大錢於防務——甚至揚言要放棄「戰略模糊」,改爲「戰略清晰」,以捍衛美國在臺灣的利益。另一方面,他卻又語出驚人地表示,「保衛臺灣只到2028年」,這個時間點預設爲美國實現「半導體自主」的斷點,換言之,美國半導體自主 = 放棄臺灣。拉馬斯瓦米屢次強調美國人不會爲臺海戰爭送命。

「戰略清晰」與「棄臺時間表」看似矛盾卻不矛盾,白話說:等美國榨乾了臺灣,就會放棄臺灣。可說是邏輯完整的棄臺論。

其他共和黨角逐者,意圖作爲川普之外的選項,但拉馬斯瓦米或許更精明,他的目的不在參選總統,而在覬覦川普的副手位置,或執政團隊裡的一員,因爲目前看來,川普的支持度遠高於其他黨內對手。拉馬斯瓦米布的俄羅斯與臺灣主張,並不是孤例,而是與川普路線接軌。川普路線,就是MAGA路線。

在華盛頓一片「捧臺論」中,「棄臺論」悄然復興,大家都沒忘,川普近日接受專訪時抨擊「臺灣半導體業偷了美國生意」,這可不是隨便說說,而是意在降低臺灣對美國的重要性,以墊高將來與中方談判的籌碼。簡言之,川普正暗示「臺灣是可交易的」,不能將其命運與美國威望掛鉤。這是「臺灣疲勞」的另一種表現。

檢查親共和黨的保守派媒體言論,雖仍傾向保烏,保臺,但也有論點坦承美國正在輸掉烏克蘭與臺灣兩場戰爭,畢竟,就現實面看,美國當前的軍工生產力只能在烏,臺兩方擇一,不能兼顧。

「如果美國不保衛烏克蘭,中國就會入侵臺灣」,這是建制派共和黨人的邏輯,他們認爲威懾一定有效,且美國威力必須展現在烏克蘭的勝利上。「烏克蘭不會贏,所以中國入侵臺灣,美國將無力再戰」,這是拉馬斯瓦米的邏輯,因爲即便在支援烏克蘭方面,美國的儲備彈藥也已見底,如何應付四年後的臺海戰爭?

拿出爭議性高的集束彈援烏,深刻說明美援彈藥不足的窘境。在美國,從下訂單到生產彈藥需要13到18個月,補充導彈和無人機等更先進武器的庫存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美國155毫米砲彈的產量從烏克蘭戰爭前的每月14000枚增至每月24000枚,然而,到目前爲止,美國已向烏克蘭提供了200萬枚155毫米砲彈。這就是爲何美方不得不搬出集束彈,因爲其他的搬光了。

按「不對稱作戰」要求,美國想塞給臺灣的是大量彈藥,而不是戰艦,戰機與中長程導彈。相對地,美,日,韓,菲,需要的是增加船艦,戰機與威懾性的中長程導彈,但至少在造船能力上,美國遠遜於中國大陸。

目前,中國造船能力佔全球造船總能力的近一半,而美國僅佔不到1%。日韓雖有可觀的造船能力,但加起來也不如中國。考慮到「戴維森窗口」,寄希望於日韓,緩不濟急,更何況許多先進裝備,美國不見得願意賣給日韓。菲律賓能提供的只有軍事港口,讓美軍方便運補彈藥物資,然而,船不夠,港多也是白搭,美軍美軍奈若何?

這些都不是新聞,早在整整一年前,《華爾街日報》就已披露實情,併發出預警,至今問題沒有解決。

二戰期間,美國將其民用製造業轉向武器製造和造船業,以此贏得戰爭,現在去工業化的美國已談不上民用製造力,相反地,中國已成了製造強國,後備能力遠優於美國。

美國已體悟了晶片製造與先進軍備上的邏輯關係,並着手解決,但在造船等傳統軍工製造上,幾乎沒有重振民間製造能力的企圖。簡言之,考慮到軍工需求的民間工業轉型,美國的計劃分佈極度不平均也不完整,而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在烏克蘭戰爭持續的狀況下,2027年,當然無法保臺。

這便是「臺灣疲勞」的具體來源,它也屬於「烏克蘭疲勞」的附屬產物,對川普與他的追隨者拉馬斯瓦米而言,答案再清楚不過——立即從烏克蘭戰場抽腿,才能將資源投入於臺灣,將籌碼鑲金包銀,方有機會從中國換到好價錢。

誠然,「戴維森窗口」只是華盛頓單方面的假想,北京不見得將時間點放在2027年,但美國人的自我制約,對其臺灣政策有直接的影響,而臺灣只要是賴清德當政,又肯定是百分百美國附庸,因此,2027也成了臺灣的緊箍咒。

以上背景說明了,若賴清德當選,任內就得面對投降與否的問題,無論其形式是軍事面的被開砲,或政治面的被交易。當下的在野陣營大亂鬥,或許就是接下來四年賴清德心情最好的時刻。

儘管躺着選,把握當下,風暴來臨前的天空最美。(作者爲自由撰稿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