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美中科技戰的「小院高籬」(孫明德)

美國中國大陸科技戰一個新的戰略,就是美國現在智庫朝野都提到的「小院高籬」,小小的院子高高的籬笆,很像朱元璋當時提到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樣一個戰略目標。(shutterstock)

美國對中國大陸科技戰一個新的戰略,就是美國現在智庫、朝野都提到的「小院高籬」,小小的院子高高的籬笆,很像朱元璋當時提到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樣一個戰略目標。爲什麼叫「小院高籬」,因爲美國人的房子前面通常都有個院子,現在要把這個院子籬笆架高,讓外面的野狗、外面的人進不來,所以美國必須在重點科技領域上架高障礙,讓中國大陸無法侵入美國的核心領域。

這就必須把美國的科技分爲幾個部分來談。第一個部分是美國一定要領先絕對不能輸的,比如說,一些有巨大軍事還有經濟優勢的,像過去的原子彈,誰有原子彈,其實就能夠改變戰爭的結果,現在可能是半導體,或者是人工智慧;還有顛覆性的技術,看起來不一定是那麼重要,但它可能改變未來遊戲規則,就像跟蘇聯打冷戰時期的一些太空科技、衛星火箭。那現在呢?可能是量子電腦,甚至是美國財政部長葉倫在國會聽證上提到的數位貨幣

第二個部分是美國不一定什麼都要做第一,也可以做「之一」,他可以跟別人共同研發,比如說跟他的盟友日本,共同研發6G的電信,或者你看到最近跟南韓共同做一些生物科技合作,這個都可以做「之一」。

第三是美國可以保留實力的部分,在賽局理論裡面有一個「智豬賽局」,智豬就是聰明的小豬,聰明的小豬不會跟大豬去比誰先,因爲你先研發出來的東西,像小國家先研發出來的東西,大國家很容易跟隨你,用市場優勢碾壓你,所以聰明的小豬、小企業或者小的國家要跟在大的國家後面,他先創新你在後面跟,這樣是一個比較好的策略。就算是美國,不可能所有的東西都是大豬,他也要做聰明的小豬,在部分領域上保留實力,快速跟隨別的國家即可。

最後是美國還要持續投入基礎的研發。美國在二戰後持續投入研發經費給企業,或者是大學,或者像是美國的「拜杜法案」,持續投入大量的經費給中小企業做研發。

所以美國的科技戰在這次必須要做六件事情,從過去的經驗中,第一、高層要支持,沒有羅斯福,沒有甘迺迪,不會有原子彈,不會有衛星,拜登總統必須要支持對中國的科技戰。

第二是政策必須導引資源的分配,像過去的「拜杜法案」,那現在美國政府公私部門的研發支出,也必須要進一步提高。

第三是不是要成立專責部門來打贏這次的科技戰,就像過去的美國太空總署引導的太空爭霸一樣。

第四是美國必須在重點領域上干預,讓中國大陸的發展腳步遲緩。就像在1980年代,美國對日本東芝開始制裁,讓東芝無法賣數控工具機給蘇聯,提升蘇聯軍備武器的能力一樣。

第五是美國的管理軟實力,如果有這個管理軟實力,美國才能確保技術擴散能夠最大化,不會有太大的數位差距,跟城鄉的差距。最後,人才當然至關重要,沒有愛因斯坦不會有原子彈,沒有張忠謀也不會有臺灣今天的護國神山,那未來的量子電腦、人工智慧的張忠謀或者是愛因斯坦,又在哪裡呢?這個就是美國必須掌握的幾個方向。

美國現在對中國大陸全力制裁的是半導體,中國大陸原本提出「中國製造2025」,要把半導體自制的比例達到7成以上,中國大陸現在進口半導體的金額甚至比原油還要多,美國知道不可能讓中國大陸不買半導體、不用半導體,這會傷害到自己;但起碼讓他買魚,但是拿不到釣竿自己去釣魚,這是一個目前可以做的做法。

所以美國在很多的產品上,比如說我們看到的濺鍍設備或者是GBD設備,這些設備美商的市佔率高達8成以上,如果再加上日商的話,它的比重甚至可以高達9成,這些設備就可以牢牢掌控中國大陸自制的能力。

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結合盟友,比如說日本的企業在圖層顯影設備、在洗淨設備的市佔率高達9成,前兩年就用這些設備卡住了南韓的喉嚨,所以就讓南韓不得不投降。最後當然還有曝光設備,全世界曝光設備88%掌握在荷蘭廠商的手上,另外12%掌握在日商的手上,所以美國可以結合盟友,完全切斷中國大陸半導體國產化的一個夢想。這樣讓中國大陸只能買半導體,不能自己生產半導體。

但除此之外,中國大陸有沒有哪一些部分會讓美國備感壓力?有的,就是財政部長葉倫特別提到的數位貨幣。中國大陸前幾年在周小川擔任行長的時候特別提到了DCEP,「DC」是「Digital Currency(數位貨幣)」縮寫,「EP」是「Electronic Payment(電子支付)」,其實指的是兩件事情。第一個是數位貨幣、第二個是電子支付。後來中國大陸發現,他們的重點其實不是數位貨幣,因爲它本來就有人民幣,其實它的重點應該在數位支付。

所以他們的基礎原本就是把現有的人民幣數位化參與者是現有的央行、金融機構。交易速度也可以很快,因爲他們現在的支付寶、淘寶或者微信,本來交易金額就很大,每一年的雙十一,他們每一秒的交易高達9萬筆交易,所以目前的交易速度是可以做到的。

如果跟其他的數位貨幣比較,像比特幣或者是臉書的Libra,他們的基礎就不是像中國大陸是拿一個現有貨幣去數位化,而是創造一個新的區塊鏈的數位貨幣,或者是混合式區塊鏈,同時,目前的參與者也不是那麼多。原本特斯拉還說他可以用到比特幣,現在也說不能用了,因爲它的耗能太多,並不是一個綠能環保的商品,然後它的交易速度也很慢。

以比特幣爲例,它每一秒只能做7筆交易,而且每一筆的交易確認要10分鐘以上,這個並不符合我們一般人交易的需要,Libra當然目前更不普及,雖然聽說很多家企業參與了臉書這樣一個合作計劃,但是目前看起來普及的程度並不是很高。

另外,以貨幣的功能來看,中國大陸人民幣因爲它原本就是現有的貨幣,使用者跟現在相同,具有法幣的基礎,政府可以拿來承認它記帳的基礎,但其他的比特幣使用量就不是很多,也有一個上限,所以很多國家把它當成投資的商品,而不承認它是一個貨幣。當然Libra還有很大的擴展空間,但要爲了維持它的貨幣,就要跟一籃子貨幣存款準備相掛勾,那我不如直接去買一籃子貨幣,爲什麼要買Libra這樣的貨幣呢?

另外,在風險的部分,Libra或者是比特幣常常是用來洗錢、黑市交易、跨國詐騙,那人民銀行大家反而不是擔心他太自由,反而是擔心他管太嚴,所以也各有各的優劣點。

中國大陸進行人民幣數位化到底隱含什麼意義呢?我們從美國跟英國的爭鋒上看得出來。美國經濟在1870年就超越了英國,美國後來的經濟實力最強的時候,曾經佔全球GDP的4成。然後1913年美國因爲自己內部的金融問題──野貓銀行橫行,以至於還成立一個銀行中的銀行──中央銀行,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美國聯準會。但是美國的金融實力直到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50年以後才趕上英國,美元成爲全世界外匯準備、外匯存底的一個重要的部分,超越了英鎊。

所以你要知道經濟超越別人,不代表金融會贏別人。我們看到,中國大陸現在金融開始快速追趕美國,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所以雙方經濟實力開始變化,美國原本佔全世界GDP 40%,在1966年的時候降到現在目前25%。中國在1966年只佔全世界4%,現在佔到全世界16%,雙方的距離現在越來越近,而中國大陸在數位支付、行動支付的快速提升,更讓美國備感壓力。

中國大陸在2020年數位支付的金額高達60兆美金。但是美國只有1800億美金,雙方差了幾百倍,所以讓美國有壓力的是中國大陸數位行動支付的發展。中國大陸的數位貨幣,當然大家也會擔心第一個央行會不會管太多,其實中國大陸對於金融原本就有很強的監控,用數位人民幣會不會增加更多,其實大概是很有限了。

第二是,中國大陸的央行會不會跨越界線去跟商業銀行搶生意呢?答案是不會,目前的央行也強調不會,因爲他們只想取代你口袋裡面的錢包、裡面的現金,並不取代你的活存或定存,他只是要讓你的錢,從原來的紙幣、硬幣變成一個數位貨幣放在你的手機裡面,就算這個手機不上網,也可以互相支付。

第三,大家會擔心人民幣會不會挑戰美元,答案是人民幣現在只佔全世界的交易2%,大概跟加拿大幣差不多,並不是一個很普及的貨幣,現在全世界到處用數位支付、支付寶、微信的也都是大陸的民衆,出國旅遊一般外國人不能使用這些支付方式,所以要挑戰美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那麼美國面臨的「人民幣電子化」的挑戰,美國應該要做什麼呢?美國的智庫也特別提醒,你要迎接人家,要挑戰第一名的支付環境,基礎建設、速度可靠性要提升,美國人現在習慣用信用卡、用支票,這樣子的消費習慣要改變。

美國常用金融制裁別人,制裁北韓、制裁伊朗,每一個被制裁的國家,都希望能夠跟美元脫鉤,改用別的貨幣,人民幣剛好可能成爲他們想要使用的貨幣。

最後,你看到中國大陸的創新很多不是金融業者自己在做,而是非金融業者,所以美國必須要像中國大陸的支付寶、微信一樣,讓更多創新的公司來加入這個數位支付的領域,這樣才能加速美元的創新。

總之,美國從過去的歷史經驗裡學到,今天跟中國大陸科技戰,應該在最高領導支持、政策、專責機構、人力的爭取上面加強,然後各方面要均衡,來對中國大陸加以限制,這是美國對科技戰的新戰略。在美中兩強的抗衡之下,未來的企業應該要做適當的移轉,所以亞洲的供應鏈可能會有一個新形態的變化。

(作者爲臺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