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臺灣防疫安全的校正迴歸(胡瑞舟)

百姓目前迫切需要的是接種疫苗。(示意圖/shutterstock提供)

從2019年底迄今,新冠病毒全球確診人數接近1億7000萬例,超過350萬人死亡。對於每一個人,這是生命安全的真實威脅;對於各國政府,它是執政能力的嚴峻考驗。更深層觀察,政府因應重大安全威脅的決策選擇,更透露主政者真正的內心思維。

臺灣防疫破功,彭博社時代週刊等國際著名媒體,最近接連以「性感茶、獅子王及臺灣失落的天真」、「虛假安全感及小私密茶如何攻破臺灣的新冠疫情防線」等標題,報導臺灣的決策錯誤、自滿吹擂、疫苗短缺、低篩檢率字裡行間除了幽默戲謔,還不忘強調:臺灣疫情大爆發是遲早的事,而這一天終於到來。

這是外媒旁觀者清?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臺灣的防疫政策與表現,外國媒體此前多次讚揚肯定,小英還曾經被視爲成功防疫領袖之一。這是臺灣當局者迷?答案似乎也未必盡然。普篩的重要性、疫苗的關鍵性、防疫出現破口、超前部署欠周……,這些聲音幾乎從防疫的第一天就在臺灣內部出現,只是每天也都慣性地淪爲狗吠火車喜鵲遠比烏鴉討喜,更何況藍綠長期惡鬥網軍出征寸草不生?執政者以集體迷思左右決策,政治始終戰勝科學。臺灣防疫於是宛如溫水青蛙,沉浸於舒適圈卻對疫情惡化缺乏真確感知。

臺灣的整體防疫作爲,簡直就是宏都拉斯喬盧特卡橋(Choluteca Bridge)故事翻版。該橋被視爲針對強大天災設計的20世紀全球傑出工程,1998年颶風過後許多橋樑受損,喬盧特卡橋卻依然完好屹立;然而,由於河流已經改道,它卻尷尬地成爲「通往無處橋」。臺灣疫情急竄,疫苗卻嚴重短缺,再多的口罩和眼淚都無補於事。防疫不能掌握問題全貌與重點,墨守成規缺乏靈活彈性,固執定見拒絕調整改變,昔日的解答終於造就今天的困境

環看現今世界各國,有些疫苗接種率較高的國家漸能管控疫情,甚至已在規劃疫苗護照、恢復課堂教學和重啓工商百業,生活重返常態指日可待。反觀臺灣,疫苗杯水車薪,普篩遲遲不做,三級警戒延長,店家生意重挫,醫護量能更已瀕臨極限。驀然回首,我們好像正在步入歐美國家抗疫初期。臺灣行動支付普及率號稱6成,街坊市場購物卻仍多傳統接觸交易,疾管家不管健康碼,確診者足跡如《天龍八部裡段譽凌波微步。疫苗不能及時大量施打,疫情根本無從樂觀。

新冠疫情大敵當前,網路寫手依舊忙碌於反串帶風向,蔡英文主帥親征發動「中國阻撓疫苗採購」的認知作戰。豈料網友飽經戰火洗禮已非吳下阿蒙,不但抓包揪出反串大將,還以「妳跟美國買軍火大陸都無法阻止,怎可能阻止妳買疫苗」,反嗆老想撿槍的「戰略溝通」大師

歷史通常以不同時期事件的相似情節,對人類發出重要警示。西元1453年5月29日,東羅馬帝都君士坦丁堡鄂圖曼帝國攻陷。傳聞在首都陷落前幾天,城中熱烈辯論議題卻是天使們的性別。歷史對臺灣主政者發出清楚警示:庶民百姓目前迫切需要的是接種疫苗,不是口水戰或認知作戰;施打疫苗也不是煎熬苦撐等到8月,而是愈快愈好。

(作者爲臺灣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