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抓住大陸縣城經濟發展機遇(祝迪)

陸推城鎮化建設 青年回鄉就業能賺敢花消費力驚人

大陸推動新型城鎮化,縣城將迎來發展機遇期,官方日前印發《關於推進以縣城爲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若相關政策能夠切實推行,到2025年,大陸或將涌現一批產業發達、人氣興旺,環境宜居的縣城,居民生活品質將得到明顯改善,這對臺商臺企也是利好。

大陸現有四級行政區劃,自上而下分別爲省級行政區、地(市)級行政區、縣級行政區、鄉級行政區,目前有1800多個縣(包括縣級市),2021年底大陸城鎮常住人口爲9.1億人,縣城及縣級市城區人口占其中近30%,約2.5億人左右。

縣城在大陸地區發展格局中處於基礎性地位,是經濟增長的潛力空間。一是連結城鄉,大陸近年來致力於融合城市與鄉村、縮小城鄉差距,縣城是其中的關鍵紐帶。發展縣城,既有利於附近農民享受更優質的城市公共服務,也有利於帶動鄉村發展。二可疏解大城市發展壓力。大陸超大型城市近年來急劇擴張,一批中心城市、城市羣成爲人口主要流向地,但大城市承載力有限,同時,資源過於向大城市集中,在競爭中處於劣勢的縣城面臨人口流失、發展滯後、規模萎縮的困境,壯大縣城可緩解大城市病。三能釋放消費潛力。增加縣城基礎設施投入,積聚產業,吸引鄉村人口到縣城就業、居住,有利於擴大內需,釋放新一輪消費潛力。

所以,讓縣城煥發生機,爲縣城注入人流、物流、資金流、項目流,對大陸推動鄉村振興、縮減貧富差距、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皆有積極意義。這需要政府與市場共同作用,既要因地制宜,也要注重發揮縣城承上啓下的作用。

公共設施建設滯後、公共服務品質較低,以及缺少地方產業,是大陸多數縣城發展受到制約的主要原因。增加縣城的吸引力首先需要改善市政公用設施,提升公共服務品質,美化生態環境,讓縣城成爲宜居之地,這需要政府的合理規畫和資源配置的適度傾斜,同時多鼓勵社會資本共同參與。

產業發展是增強縣城經濟競爭力、人才磁吸力的關鍵。許多大學生畢業後想要返鄉,卻苦於縣城缺少合適的工作機會。目前有些縣城已經在規劃建設各類開發區、產業集聚區、農民工返鄉創業園等平臺,也給出了稅收減免等優惠措施,爲吸引外部投資提供了較好的環境。但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離不開地方資源,所以各地要因地制宜,大陸各個縣城千差萬別,此次發佈政策將大陸縣城發展方向分爲5大類,包括:大城市周邊縣城、專業功能縣城、農產品主產區縣城、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城等。不同類型的縣城,應當結合自身資源稟賦與特點發揮優勢,集聚相關產業。

縣城的角色定位應當明確,就是更好地連結城市與鄉村,以及服務於廣大農村。大陸大多數的農村地區,公共服務明顯落後,農民的致富途徑依然有限,因而縣城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力應當更多地覆蓋和輻射鄉村地區。

縣城是吸納農業人口就近轉型爲城市人口的理想區域,是進大城市務工的農民工返鄉就業、生活的首選地。當地應爲這些遷移人口提供同等的公共服務,包括教育、醫療、養老、住房保障等。此外,縣城應當加強與鄉村之間的功能銜接互補,比如建設連結城鄉的冷鏈物流、電商平臺、農村貿易市場網路,使城鄉資源更爲便利地流通。

同時,縣城的發展應與鄰近大中城市形成聯動效應。縣城可以承接大城市的一般性製造業、區域性物流基地、專業類市場、公共服務資源等,是大城市資源向外疏解、轉移的最佳目的地。依託大城市,縣城也可以在更廣泛區域內構建產業鏈、供應鏈,增強經濟發展韌性。

縣城不僅是大陸未來一段時間的發展機遇所在,也爲臺商投資興業提供了更廣闊的場域。實際上,臺商已經在大陸不少縣城、縣級市佈局產業,但多集中在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東部沿海地區,比如江蘇的崑山,臺商產業已經頗具規模。未來,臺商投資可以繼續下沉,探索大陸廣袤的中西部地區縣城的發展機遇,無論是延伸農業產業鏈、與當地資源相關的特色產業或新興產業都是可以預見的機會。(作者爲大陸時事觀察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