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大陸要考慮和臺灣及國際社會相向而行(孫太一)

臺灣問題國際化背後的推手歸根結柢是美國,而近來之所以有越來越多的美國盟友、夥伴國家,尤其是歐洲國家也開始推動臺灣問題國家化,其背景是俄烏衝突。(圖:shutterstock/達志)

臺灣問題國際化背後的推手歸根結柢是美國,而近來之所以有越來越多的美國盟友、夥伴國家,尤其是歐洲國家也開始推動臺灣問題國家化,其背景是俄烏衝突。 歐洲國家看到其軍工體系無法維持烏克蘭的開銷,不斷給烏克蘭輸送武器裝備不可持續,而俄羅斯這邊卻可以靠和中國的正常貿易獲取源源不斷的維繫其軍工體系的材料、零部件。因爲這樣的判斷,歐洲國家覺得歐洲的衝突和印太局勢已經完全聯結,如果不以臺灣牽制北京,歐洲自身的挑戰將無法解決。

當然,歐美和臺灣的聯結並不緊密、牢固。 布魯金斯學會在拜登退選前在臺灣抽樣了1500人做民調,結果發現只有差不多四分之一的臺灣人民認爲美國是可信的盟友,15.8%的人認爲美國可信,8.2%的人認爲美國非常可信。拜登政府的高官也在不同場合明確表示希望把臺灣的高端晶元生產線搬到美國,完全不顧及臺灣人民的感受,有種「我把關鍵晶圓供應鏈帶走就不怕臺灣捱揍」了的架勢。 川普每次被問及臺灣時,下意識地就回答是臺灣搶走了美國高端晶圓製造業的飯碗,完全把臺灣當成了競爭對手,而且不多收點保護費似乎就不肯甘休了。

臺灣和「國際社會」的關係並沒有那麼緊密,但讓我們有「臺灣問題國際化」深切感受的原因反倒可能是我們同時加大了與臺灣、與國際社會的距離。兩岸交流方面阻礙重重,民進黨當局承認「九二共識」成了很多潛在對話的前提條件,而這個前提條件似乎滿足政府的希望渺茫。而大陸多個部門聯合發佈的《關於依法懲治「臺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不僅讓綠營膽顫,也讓一些藍營和白營的友軍對赴大陸交流有了顧慮。另一方面,中外的對立和分歧也因爲俄烏戰爭、關稅、高科技競爭而變得愈發嚴重,近來雖然有平穩築底的跡象,但對我們吸引外資助力經濟增長以及拓展搭檔和夥伴的規模以優化地緣戰略環境而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臺灣和國際社會之間的互動上,大陸的干預能力有限,但大陸完全有主觀能動性可以和臺灣乃至和國際社會都同時走得更近。兩岸的交流從民間到議會都存在很大的潛力。 而如果接下來的美國是川普上臺,北京也完全可以通過引領諸如應對氣變、推動市場經濟和多邊合作來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持,讓更多國家願意支持兩岸和平統一,並聯合約束、限制臺獨,從而讓「臺灣問題的國際化」轉變爲有利於兩岸統一的條件。

(作者爲美國克里斯多福紐波特大學政治科學系副教授)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