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秋意濃:飲菊登高賞紅葉

“寒露驚秋晚,朝看菊漸黃”,今日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一個帶“寒”字的節氣,代表着深秋正式登場。此後,天氣將一日冷過一日,凝露成霜,冬天的腳步也不遠了。

物候:秋深露重須添衣

元代趙孟�\《鵲華秋色圖》局部資料

寒露和白露,均以露水爲名。白露是“露凝而白”,而寒露則是“露氣寒冷,將凝結也”。一字之差,凸顯天氣從涼爽到寒冷的變化。唐朝劉滄寫道,“寒露滿枝枝不勝”,形象地描繪了寒露凝霜畫面感

寒露有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爲蛤;三候菊有黃華。”鴻雁南飛,此時已是最後一批;風涼天寒,古人認爲雀鳥躲在水裡,成爲蛤蜊;百花凋謝,而菊花卻爭相開放。特有的景觀,也預示了深秋的來臨。

俗話說,“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腳”。隨着氣溫降低,秋褲成爲不少人禦寒的“標配”。而在古代,人們也用各種方式表達“天冷了,要添衣”。

《詩經》中說“九月授衣”,到了九月,絲麻已經收穫,當家的女性爲一家人準備秋冬衣。王安石在《八月十九日試院夢衝卿》中寫道,“空庭得秋長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單”,爲衣服換季”的問題發愁。

在古代,秋冬天的外套一般不只一件。如果是一層面子,還有一層絹做的裡子,就叫“�W衣”。蘇軾在《初秋寄子由》中寫道“子起尋�W衣,感嘆執我手”,�W衣的外袍類似現在的風衣,是禦寒的一大利器。再冷一些,還會在衣服裡面墊上絮類,輕薄而保暖。這些妙招,可謂是古人的“深秋穿搭指南”了。

習俗:賞紅葉、秋釣邊

俗話說,“過了寒露,秋糧入庫”“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寒露是“秋收、秋耕秋種”三秋大忙時節。此時,棉花產區開始抓緊採收,華北地區加快播種小麥,石榴、山楂、柿子等也已成熟掛滿枝頭,一派碩果累累景象。

清代張宗蒼《白雲紅葉圖》局部。資料圖

寒露時節,各地秋色斑斕、美不勝收,且與重陽節時間相近,因此,登高賞紅葉成了“重頭戲”。杜牧在登高望遠時詩興大發,寫下名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如今,在北京景山公園、八大處、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去處。尤其是香山的紅葉美景,每年都吸引大批遊人前來觀賞。

除了登高,鬥蛐蛐也是老北京的流行民俗。人們認爲蛐蛐到了寒露,就長得威武雄壯,鳴聲激越,極愛打鬥。一般聽見蛐蛐兒叫就意味着入秋了,該準備過冬的衣服了。

北方鬥蛐蛐,南方是釣魚好時機。因爲氣溫下降,向陽的淺水區域溫度較高,浮游生物比較豐富,魚兒喜歡聚集到這樣的地方覓食,此時釣魚易上鉤,所以有“秋釣邊”之說。

飲食:飲菊花酒、吃柿子

明代沈周盆菊幽賞圖》局部。資料圖

農曆九月也被稱爲“菊月”,因此,賞菊、飲菊成了寒露節令雅事

王昌齡在《齋心》中寫道,“紫葛蔓黃花,娟娟寒露中”,於愜意之中展現了菊花的美。《西京雜記》記載,“菊花舒時,並採莖葉雜黍爲釀之,故謂之菊花酒。”陶淵明是菊花酒的忠實“粉絲”,他有詩曰:“菊花釀酒可延年,兩鬢絲絲繞鶴髮”,認爲菊花酒有延年益壽功效

民諺有言,“寒露柿子紅了皮”。深秋乾燥,適當食用柿子,有清熱潤肺、補虛止咳等功效。北宋詩人仲殊讚美柿子:“味過華林芳蒂,色兼陽井沈朱。輕勻絳蠟裡團酥,不比人間甘露。”另外,柿子因與“事”、“世”等字諧音,還有吉祥的寓意。

芝麻,由於可以健脾胃,因而也成爲了寒露的節令食物。在北京,如芝麻酥、芝麻綠豆糕、芝麻燒餅等,都是此時的熱門商品。此外,人們還要吃花糕,因“糕”與“高”諧音,以“食糕”代替“登高”,藉此祈求平安吉祥、百事俱高。

“嫋嫋涼風動,悽悽寒露零”,寒露過後,晝夜溫差變化增大,此時容易引發感冒,要適時添加衣服,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此時的養生關鍵是養陰防燥、潤肺益胃,可適當多食潤肺清心的食物,以迎接即將到來的冬天。

(綜合新華網、光明日報北京晚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