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藥賽道異軍突起,國內企業如何實現技術“卡位”?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林昀肖 實習生李佳英 姜伊菲 北京報道隨着全球癌症威脅在不斷加劇,放射性藥物的應用正在打開新的發展空間。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數據顯示,全球核藥市場預計從2023年的84億美元增長至2030年的294億美元。

賽道持續升溫,然而目前國內核醫學與核藥領域還未被充分開拓。近日,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香港貿易發展局主辦的第四屆亞洲醫療健康高峰論壇(ASGH)上,香港理工大學與醫用同位素研發生產企業磐美迪控股(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磐美迪”)達成戰略合作。磐美迪控股董事局主席符展成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雖然目前癌症有多種治療方法,但均未達到理想的水平,而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療的核醫學技術有望成爲最有前景的治療策略。

“然而,核醫學作爲一個多學科交叉領域,不僅複雜而且面臨衆多挑戰,如原料供應的不穩定和高採購成本。提高如Ac-225等稀缺醫用同位素的供應穩定性,對推進核藥及核醫學技術研發至關重要。”符展成說。

儘管中國的核醫學起步較晚,並曾經歷長時間的發展停滯,但近年來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市場需求的增加促使這一領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面對挑戰,國內企業不斷尋求合作,以加速研發進程和技術創新,實現破局。

攜手探索核醫學市場

放射性藥物是包含放射性核素的一類特殊製劑,主要用於醫學診斷和治療。獲得國家藥品批准文號的核素藥物稱爲放射性藥品,這些藥品是用於臨牀診斷或治療的放射性核素製劑或其標記藥物。

沙利文指出,放射性藥物按臨牀用途可分爲診斷類和治療類。診斷類藥物通過示蹤技術可以在分子層面揭示病變組織的功能變化、基因異常表達及生化代謝變化等,具有速度快、準確性高、靈敏度及分辨率優異的特點。這使得它們不僅能實現疾病的早期診斷,還能幫助制定更有效的預防或治療方案。治療類放射性藥物則能通過核素對病變組織進行選擇性和靶向性的治療。

在腫瘤治療領域,核醫學的潛力一直受到廣泛關注。符展成指出,癌症構成了巨大的威脅,將癌症治療作爲重要議題在健康社會中尤爲重要。儘管目前有多種治療手段,但效果仍未達到理想狀態。他認爲,未來在對抗癌症的鬥爭中,通過將放射性核素附着在靶向劑上進行精準定位的核醫學將是最有希望的策略。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報告指出,2022年全球有2000萬新發癌症病例和970癌症死亡,預計到2050年,全球癌症新發將超過3500萬例,與2022年相比,猛增77%。

由於癌症患者數量持續居高不下,全球核醫學市場前景向好。根據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數據,預計全球核藥市場將由2023年的84億美金提升至2030年的294億美金,年複合增長率達到20%,而在2019-2023年的市場年複合增長率僅爲11%。

然而,核醫學是一個多學科交叉領域,涵蓋了藥學、輻射劑量學、輻射生物學和放射化學等多個專業,因此具有高度的複雜性和專業壁壘。

面對這一挑戰,業內企業常採取研發合作的策略。以遠大醫藥爲例,其與澳洲生物技術公司Telix合作,共同開發的產品涵蓋針對前列腺癌、腎透明細胞癌和腦膠質瘤的六種藥物。而磐美迪則選擇與英國公司PanMediso合作,專注於Ac-225的研發。同時,在產學研方面,磐美迪與清華大學合作設立了醫用同位素產業融合專項。

符展成表示,此次與香港理工大學的合作雙方將聚焦核醫學影像診斷和放射性治療領域,共同推進創新技術研發與應用。

“磐美迪控股在覈藥領域一直致力於實現創新突破,結合我校醫學影像及放射科學的科研實力,相信能夠在科研合作、技術轉移、人才培養等多個層面實現互利共贏。”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趙汝恆指出。

原料供應難題有待破解

近年來,國內外企業積極佈局核醫學及核藥賽道,以應對市場的變化和滿足患者的需求。

縱覽全球,不難看到包括諾華、拜耳、禮來等跨國公司加速佈局的身影。2013年,拜耳的氯化鐳[223Ra]被FDA批准上市,用於治療伴症狀性骨轉移且無已知內臟轉移的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標誌着全球首個α粒子靶向治療藥物的問世,這在以往放射性藥物大多無靶向性的背景下是一大突破。

此後,收購成爲跨國藥企加速核藥領域的重要手段。2017年,諾華斥資39億美元收購Advanced Accelerator Applications,隨後於2018年以21億美元收購Endocyte,分別獲得了兩款重磅治療用放射性藥物,即鑥[177Lu]-氧奧曲肽(用於治療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和鑥[177Lu]-vipivotide tetraxetan(用於治療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到了2023年,禮來以14億美元收購Point Biopharma,進一步獲得了兩款處於臨牀III期的治療用放射性藥物PNT 2002和PNT 2003。

然而,儘管核醫學的前景被多方看好,全球獲批的核藥數量卻有限,並且多數爲診斷用途。具體來看,根據沙利文的數據,截至2023年10月,全球共有64款放射性新藥獲批上市,其中50款僅用於診斷,13款僅用於治療,而1款新藥同時用於診斷和治療。原料供應似乎成爲核藥研發的重要阻礙。

對此,符展成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新型醫用同位素如Ac-225在全球範圍內的供應極爲有限,這一稀缺性給核藥研究領域帶來了明顯的不確定性。獲取同位素的時間和成本也充滿了變數,特別是對於依賴進口的同位素而言,其供貨穩定性和價格波動更是難以預測,這些複雜因素均對核藥的研發進程構成了嚴峻的挑戰。

“由於原材料極其昂貴,不容浪費,因此必須優化每一個生產工序。這種優化需要與大學及科研機構共同基於此目標進行緊密合作。”符展成強調。

據Clairvoyance Research數據顯示,Ac-225目前全球年產量約1.8 Ci,然而,其需求量預測在2031年需求量將達到 523Ci,且產能不會過剩。由於供應短缺,Ac-225的價格居高不下,曾經創下100萬美金/mCi價格。

靶點選擇成關鍵?

在覈藥研發面臨諸多挑戰的情況下,如何尋找突破口呢?靶點選擇似乎成了一個關鍵。目前,中國核醫學賽道正呈現出新氣象。

利好醫用同位素生產、核醫學發展的政策出臺。2021年6月,中國發布了首個針對核技術在醫療衛生應用領域的綱領性文件《醫用同位素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該規劃明確,到2025年,將實現一批醫用同位素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並適時啓動1至2座醫用同位素專用生產堆的建設,實現常用醫用同位素的穩定自主供應;到2035年,積極推動醫用同位素的出口。

受此政策的鼓勵,國內藥企在覈藥領域也展現出積極追趕的姿態。例如,恆瑞醫藥、遠大醫藥、雲南白藥等知名藥企積極進入核藥領域。

具體來看,恆瑞醫藥已推動4款放射性核素偶聯藥物進入臨牀階段,其中包括2款診斷用藥—鎵[68Ga]伊索曲肽注射液和HRS-9815注射液,以及2款治療用藥—鑥[177Lu]氧奧曲肽注射液和HRS-4357注射液。

與此同時,遠大醫藥也已有4款創新放射性核素偶聯藥物在國內獲批開展臨牀研究,其中3款已進入III期臨牀階段,包括診斷前列腺癌的產品TLX591-CDx、診斷透明細胞腎細胞癌產品TLX250-CDx,以及治療GEP-NETs的產品ITM-11。

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市場競爭結構相對穩定。頭豹指出,中國的放射性藥物行業已形成以東誠藥業和中國同輻爲核心的雙龍頭壟斷局面。這兩家公司合計佔據了中國核藥市場超過六成的份額,其中中國同輻佔40.4%,東誠藥業佔21.6%。這一競爭格局較爲穩定,中國同輻和東誠藥業藉助其豐富的資源和完善的產業鏈佈局,長期領先於行業,其產品線豐富並且全面部署了診療一體化和精準醫療,競爭優勢堅固,難以被撼動。

與發達國家對比,中國核醫學及其核藥產業雖然起步較晚,且曾經歷發展停滯,但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本土企業仍有機會通過建立競爭優勢和差異化佈局來迎頭趕上。

符展成指出,目前國內企業多爲研發β同位素藥物。而α粒子可釋放的線性能量傳輸效力是β粒子的400倍,更有效殺傷癌細胞,對健康細胞的損傷小。錒Ac-225的一個顯著優勢是其擁有9.9天的半衰期,這在當前的α療法中被認爲是最優的半衰期。這使得基於錒[225Ac]的核藥有效期可以達到120小時,且與鑥[177Lu]相比,其治療效果更優、毒性低、安全性高。若基於錒Ac-225的α放射性治療藥物進行研發,有望加速核藥研發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