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腳企鵝寶寶首次孵蛋器破殼 送回親爸媽照顧得圓滾滾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黑腳企鵝寶寶即將滿月!臺北市立動物園首次受精企鵝蛋放置孵蛋器中孵化,保育員25日看見小企鵝開始啄殼併發出細小的叫聲後,立即攜帶自制的防震保溫箱,趕在企鵝寶寶破殼前,將蛋還給親生爸媽。小黑腳企鵝「43」2天后破殼而出,經過爸媽細心養育體重像吹氣球一樣翻長15倍,增加到1204公克。

▲即將滿月的黑腳企鵝寶寶「43」。(圖/翻攝自臺北市立動物園官網

動物園中的黑腳企鵝逐漸高齡化,加上公母比例懸殊,館內建築老化溼度太高影響,配對成功的企鵝所生出的蛋不是空包蛋就是受精蛋停止生長無法順利孵化。爲解決繁殖窘境,保育員與黑腳企鵝保育權威南非海鳥保育基金會美國喬治亞水族館新加坡裕廊飛禽公園進行專業交流,最後決定將受精蛋放入調節溫溼的人工孵化室,避免受到環境因素影響。

園方將母企鵝產下的2顆蛋放至在人工調節溫溼的孵育室,25日聽到企鵝寶寶準備破蛋的聲音,趕緊放進自制的防震保溫箱,在孵化前把蛋帶回正在孵「假蛋」的親爸媽,終於在27日成功孵出第一隻寶寶43,2天后第二顆蛋在保育員協助下順利破殼而出,但身體虛弱的雛鳥不到一日便夭折。

▲43剛孵化不久的模樣。(圖/翻攝自臺北市立動物園官網)

43是今年唯一成功繁殖出來的黑腳企鵝,目前進食與排泄都很正常,成長速度也在標準值之內,在保育員與爸媽的照顧下,43成長快速,羽毛也逐漸蓬鬆,變成圓滾滾的小企鵝。爸爸是13歲的「黑義」,有過4次育雛的經驗媽媽是7歲的「珊衣」第一次育雛,保育員觀察發現約有6-7成的時間都是「黑義」擔任育雛主力

▲43成長快速已經無法藏在爸媽腳下。(圖/翻攝自臺北市立動物園官網)

黑腳企鵝屬於保育類第二級,主要分佈在南非及那比亞,會在近岸海洋覓食,4歲達到性成熟,全年都可繁殖,巢通常築在岩石下、草叢中或洞穴內,一窩會產下兩個蛋,孵化期約3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