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大青訓的堅守與破局
2020,疫情衝擊下的中國足壇顯得格外忙碌。從聯賽複賽到足球改革,一系列的事情讓本就不平凡的一年變得更加不凡。
但當忙碌與不凡過後,都在尋求中國足球希望的蹤跡,希望在哪?
答:青訓。
亮劍
人才,足球需要人才。難怪那句話反覆被提起:放言14億人口,有多少踢球的呢?
2002年,趁着世界盃的紅利,足協的技術部曾經找專家制定過一份《青少年訓練大綱》。然而這份辛辛苦苦制定出來的大綱,卻沒有得到時任足協掌門人閻世鐸的重視,被束之高閣。這一等就是18年,18年後,中國足球終於擁有了自己的青訓大綱。
這是積極的一面,亡羊補牢,爲時不晚。
況且,積極的現象仍然在發生。
2020賽季初恆大俱樂部50人大名單中,一線隊有5名球員、預備隊全部20名球員出自恆大足校,佔總人數的一半,中超首階段帕爾曼江、譚凱元、王世龍進入一線隊。中超第二階段破格提升15歲中場李星賢、16歲後衛萬隸楷等三名小將入選一線隊。15歲的李星賢創入選一線隊最小年齡紀錄。
11月26日足協盃第二輪,廣州恆大淘寶隊迎戰崑山FC,大名單29人全部是恆大足校培養的U21球員,其中僅3人年滿21歲,其餘均爲U19球員,最小的17歲,全隊平均年齡19歲。
而更驚喜的是這羣青年近衛軍的表現。
9月18日足協盃首輪,恆大派出多位足校小將,譚凱元首發出戰並打進一線隊生涯首球,布格拉汗、帕爾曼江和王世龍也替補出場,助恆大2比0戰勝河南建業晉級。
譚凱元的進球創造了多個第一:他是恆大足校首批學生,並是首批留洋到西班牙分校、首位代表恆大一線隊首發、首個代表恆大一線隊破門的足校球員。
11月28日,亞冠小組賽第三場比賽,恆大2-0擊敗神戶勝利船。第61分鐘,足校小將王世龍登場,成爲恆大足校首位在亞冠賽場亮相的球員。王世龍本賽季爲恆大一線隊出戰4次,包括1次亞冠、2次中超和1次足協盃。
7月30日,中超第二輪對陣富力,帕爾曼江替補登場迎來首秀,隨後貢獻一次精彩吊射險些破門。本賽季獲得5次出場機會,其中聯賽4次,足協盃1次。
結束中超第一階段征戰後,帕爾曼江入選U19國青征戰中乙。他努力克服自身狀態和隊友磨合等問題,贏得主教練信任,中乙出場6次,共計266分鐘。談及本賽季征戰職業賽場進步,帕爾曼江表示自己得到了全方位的提高,在場上處理球更加科學。
中國的足球青訓,在經歷了異常嚴重的寒冬之後,總算看到了些許花兒盛開的希望。
足球的職業化,本來是中國足球與世界接軌,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的破局之舉。
當年甲A聯賽一度火爆十足,足球成爲名牌企業爭相追逐的試金石,也是老百姓茶餘飯後的談資與消遣。
可惜好景不長,職業化初期的不規範以及假賭黑的盛行,讓這朵本應該不停綻放的花朵漸漸凋零。
更悲催的是,隨着職業化的方興未艾,市場化青訓以利益爲導向,機構良莠不齊,師資力量、培養模式落後封閉。
恆大足校球場全景
但市場力量的介入,又讓傳統的體校制度瞬間崩潰瓦解。20年來,中國球員的身體越來越強,但技術越來越差,有國青的教練透露,一些球員甚至連完整的十二部位顛球都做不下來。
與此同時,假賭黑的盛行讓市場化的青訓機構也瀕臨崩潰,足球人才急劇萎縮。
中國曾經有過青年人擠破頭都想去踢球的時候。1995年,國內青少年足球人才數量達到歷史最高點,爲65萬人。2000年,爲61萬。這兩年中,家長走後門做小動作都想把孩子送進運動隊、體校或是訓練班,只是爲了能讓自己的孩子踢上球。
但是,這種好勢頭沒有維持多久。我國青少年足球人才數量在2000年至2005年降至了18萬人。
到如今,連國字號的選才範圍都僅僅剩下了幾百人……
這是何等的觸目驚心。這就是中國足球的困局。
如何破局?
2010恆大入局,2012年,恆大足校成立。
2020年12月18日,廣州恆大獲得恆大杯U18冠軍聯賽冠軍
恆大早在8年前已明確“打造新型專業足球學校”的方向,逐步探索、固化獨具特色的培養體系,到2018年“全精英”培養模式開始,進一步升級完善,到現在形成行之有效的足球青訓培養體系,即十二年“一條龍”四級進階培養,年齡覆蓋7-18歲:向下紮根與全國15省名校戰略合作建立青訓中心,派出B級以上教練員培養7-9歲校園足球精英苗子;9-13歲經過嚴格選拔進入恆大足校校本部接受世界頂級青訓教練團隊5年特訓;14歲開始每年選拔25人到恆大西班牙分校留學5年;18歲學成後,最優秀學生繼續留在歐洲職業俱樂部深造,大部分球員選拔進入恆大俱樂部梯隊、預備隊乃至一線隊。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起,恆大足球學校與全國15個省區市30所名校展開合作,共同建設各省足球青訓中心,各青訓中心能夠獲得恆大足校頂尖的青訓資源支持,包括世界級青訓大綱指引、恆大派駐的職業教練指導訓練、教練員業務培訓、參與恆大平臺賽事等。
這是恆大足校建校以來第一次把7-9歲的孩子也納入精英化培養的籃子,對其實施專業化、體系化、規模化的培養,顯示了恆大青訓夯實基礎、向下紮根的步伐更加堅定,青訓體系更加健全和成熟,幫助中國青訓的體系化、全流程更加規範。
競技體育與一個人的身體,天賦,態度等息息相關,淘汰率極高。
而中國體育以往被人詬病的也在於此。在追求成績的同時,卻無法保障對於練習體育者的全面發展。以至於當運動員或因成績、或因傷病而退役之時,無法在社會上立足。才力、張尚武的悲劇讓人心痛。
小學生在認真學習英語單詞
而足球青訓,需要的是更大規模的人才儲備,更大規模的比賽強度,更多規模的人員交流。每個階段都有人會停住腳步。
停住腳步的人該何去何從,這是一直考驗着中國足球的問題。
以往的足校,往往無法做到體教結合的要求,畢竟這羣半大小子湊在一起,體育培訓已經強度很高,學業自然也就成了附屬。
作爲新型足校代表,恆大足校十分注重文化教育,堅持推進高效課堂和課程的“雙高”工程,足球是學生的根本,但文化課代表了足球之路能走多遠,兩者相互促進。恆大足校球員最高榮譽“恆足之星”,只有學業和踢球雙優纔有資格評選,鼓勵學員全面發展。
《人民日報》評論恆大足校體教融合模式:“以培養源源不斷的高水平職業球員爲目標,未能進入職業體系的青少年,則通過足球特長進入大學,打開人生的另一條通路。”2020年,恆大足校28人蔘加高考,成材率100%,其中2人被北體大、1人被四川大學錄取,此外還有多人被武漢體院、西安體院、廣州體院和華南理工等名校錄取。恆大足校努力打造學訓合一的高水平復合足球人才的示範典型,爲中國青訓科學化發展,提供寶貴的借鑑意義。
今年恆大足校聘任3位教學領域的全國名師,分別擔任語文、數學和英語的學科專家顧問,進一步提升恆大足校的教學水平,助力學校培育出足球和文化的雙優生。
2020年8月24日,恆大足校與15省30所名校青少年足球戰略合作簽約儀式
恆大足校結合多年辦學經驗和足球少年實際需求,構建了“一主三特”課程體系:主抓“一主”課程建設,大力突出主要學科、突出核心知識、突出主要能力;着力打造“三特”校本課程,努力開發足球德育資源,人人強化足球德育意識,學足球德育知識,講足球德育故事,重視足球德育效果,在全校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域育人的良好局面。
《人民日報》撰文《從青訓拼圖到足球生態》,深度探究恆大足校青訓模式,並點評道:“中國足球的短板之一在於青訓,青訓的短板在於體系搭建。良好的青訓體系是中國足球固本培元、重塑生態的必由之路。恆大足校正努力打造一整套青訓的生態鏈條,持續高效爲中國青訓輸出足球精英人才。”
中國足球的春天,不會遙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