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仲清臨牀心理師/我不隨便摸別人的小孩

▲我們不經意的舉動,會讓孩子情緒累積。(圖/記者李鍾泉攝)

文/洪仲清臨牀心理師)

我不隨便摸別人的小孩

看到一位朋友報紙上的投書新聞見此),我贊同他的想法—兒童不是公物,未經父母同意,不能隨意碰觸。這種現象常出現在無法自我表達的寶寶身上,想抱、想摸,甚至捏到臉紅。孩子夠大了,能表達了,更是要尊重孩子的意願,即便只是牽手或擁抱,這種一般性的舉動,也要注意界線

不管從兒童人權角度,或者是傳染疾病的角度,或者有些孩子的皮膚會過敏,或者因爲社會上隨機傷害孩童的新聞實在不少,我們都需要正視這個問題。

孩子可愛,就想碰他,是我們文化裡常見的現象。不過,我自己不隨意碰孩子,即便是很熟悉的孩子,我的理由比較特別,是因爲有些孩子不喜歡被碰觸,有觸覺敏感,碰他會有很大的情緒反應

延伸來說,我也不隨便盯着孩子看,有些孩子有視覺敏感,很不喜歡被看(其實不要說是孩子,我們大人被看得久了,一樣感覺很奇怪)。我會等到孩子看起來比較自在了,纔會把視線多停留在他的身上。所以有時候孩子們來找我,我會盯着電視影片,或者自己打電動

(我也會注意自己講話音量、速度,所引起的孩子的反應。因爲有些孩子,是在聽覺方面敏感。)

▲孩子不給碰,我們大人就不要碰,沒什麼大不了。(圖/記者季相儒攝)其實,不碰、不看,尊重孩子的情緒,是有好處的。有時候,孩子有這些狀況,自己不會說,我們不經意的舉動,會讓孩子的情緒累積。等到孩子爆發了,我們大人莫名其妙,反而會覺得孩子無理取鬧。這時候管教,往往會搞錯焦點,管教效果很差,雙方都弄得很有情緒,父母是找了自己麻煩。

孩子哭鬧不給抱,就說孩子小氣,這我覺得莫名其妙。爲什麼孩子非得喜歡給別人抱?那大人拒絕被人碰觸,可不可以說他小氣?

孩子能夠真實表達自己,我反而覺得可以鼓勵。這個社會由於權力的強弱,讓有些人從小無法表達自己,造成內心混亂、搞不清楚自己的例子,別說在我的治療所裡面,光是在我的臉書版面上,就一直有朋友公開地現身說法

如果孩子對陌生人特別警覺,我還會跟父母說,這樣比較能保護自己。特別是會怕生的女孩子,我會請父母去肯定她。依據孩子自然的步調,展開社交,會比大人強迫要好得多。

社會環境已經不一樣了,孩子不給碰,我們大人就不要碰,沒什麼大不了。我們大人的自尊心也不需要這麼脆弱,因爲我們的玻璃心而罵小孩,真的對大家都不好。

不要說社會新聞,光是孩子莫名其妙被不認識的大人打胸口、壓在地上、逼到牆角膝蓋頂,甚至性侵的真實案例,我就遇過好幾件。我們不能再以善意,去預設他人的碰觸了。尤其是碰觸敏感部位,更是不可以,可是孩子小,他自己不一定會分辨,也不見得懂得說。

我會跟孩子討論被碰觸的經驗,如果孩子真的不舒服,我會教導與建議孩子表達,或請父母保護孩子。有時候我們是爲了社交,爲了不傷其他大人的顏面,所以父母會勉強了自己的孩子,這種文化,我期待能改變。

另外有一種狀況,就是隨意給孩子糖果餅乾,孩子即便同意,這個部分絕對要問過父母。有些色素會讓孩子很high,巧克力類的東西也不是每個孩子都可以吃,有些食物會過敏(有些很常見,像奶蛋製品),這個要小心,不是我們想給就能給。

我知道一下子要改變不容易,所以特別寫一篇文章,支持這位朋友的說法。期待我們一起尊重孩子,讓這個聲音多一分力量。

作者洪仲清。目前於心理治療所擔任所長,領有臨牀心理師合格證書專長在協助自我探索與覺察、情緒管理訓練、親職教養諮商人際與家庭溝通、正向思考引導、兒童遊戲治療、心靈成長等領域。着有:2016年《我想傾聽你》、2015年《謝謝你知道我愛你》、《找一條回家的路》、《跟自己和好》二版、2014年《跟自己和好》、2013年《讓孩子有好人緣,人際力養成法》。本文原刊載自洪仲清臨牀心理師臉書粉絲專頁,已獲作者授權轉載,不代表本社立場。88論壇歡迎多元聲音與意見,來稿請寄至editor88@ettoday.net。--------------------------------------------《我想傾聽你》新書上市1.金石堂:http://ppt.cc/Qv9m52.博客來:http://ppt.cc/XpS6Y3.誠品:http://ppt.cc/p3Inz4.預購詳細說明:http://ppt.cc/1gqcW免費電子書借閱平臺: 臺灣雲端書庫(可借《謝謝你知道我愛你》、《找一條回家的路》、《跟自己和好》) http://0rz.tw/HJCSM5/22(日)下午3:00-5:00 【臺東公益講座(免費,需電話報名)報名資訊: http://ppt.cc/EtW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