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善款紓困產業惹議 石材業者心痛求別污名化

▲臺開集團董事長邱復生無償提供6000坪土地,供震損業者暫時存放廢石材預估目前存放廢石材有好幾萬噸以上。(圖/花蓮政府提供)

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206強震重創花蓮,爲幫助重建家園民衆善款紛紛涌入,但高達20億元的款項,其中8億卻用來紓困產業,引發爭議,甚至爆出退款潮,而面對連日質疑,石材業者也有話要說,「我們也是正正當當納稅人,正正當當的想在這冷門傳統產業養家活口,安身立命,如此而已」,心痛呼籲外界不要因爲不瞭解就污名化該產業。

花蓮上月因強震造成4處建築物傾倒,更有多人傷亡,民衆慷慨解囊,目前復原工作持續進行,但20億的捐款中,卻有8億用在石材業等產業紓困,掀起批評聲浪,「486先生」陳延昶及「館長陳之漢也因認爲捐款是要用在民衆身上,而不是要給業者補助,要求退款。

對此,花蓮縣長傅崐萁及「花蓮震災善款監督與管理委員會」召集人張善政19日特別召開記者會,指出花蓮是參考國內與國際間重大災情相關標準,包括臺南震災、高雄氣爆當時政府一個月皆補助相關產業10到20萬不等的金額,花蓮縣只有補助產業1%的利息,相當於每年20萬。而觀光業及石材業也是受災,所以纔會提案有8億產業損失紓困。

花聯強震震倒雲門翠堤大樓。(資料照/記者季相儒攝)

承受各界連日指責濫用善款、甚至稱其「財大氣粗」,有石材業者在臉書上PO文喊冤,「各位可以不瞭解我們,可以不資助我們,更可以質疑行政機關動機並加以監督,但不可以污名化我們!」

石材業者說明,原石經裁切過後所成的石板如同玻璃,雖然硬度高但也容易碎裂,一旦變成碎石就只是垃圾,只能請清運公司處理,但廠內需要倒掉的石板實在太多,大型機械無法進廠,只能靠人力搬運丟棄,地震後到現在花了近三個禮拜的時間整理,從老闆到行政人員每天每個人都是灰頭土臉的回家,目前仍有些工廠未完成後續清理工作。

針對有網友批評因未將石板擺放正確纔會損失慘重,石材業者強調,同樣都是開業超過40幾個年頭的工廠,大家都沒遇過這麼嚴重的石板倒塌事件,更別提這些石板是拿來賺錢的,怎麼可能隨意放置?經過這次大地震後,確實有在檢討該如合加強穩固產品,但外行人不該隨意批評行內人,這都是專業。

石材業者心痛喊話,社會可以不瞭解、不資助石材業,或者質疑行政機關的動機並加以監督,但「我們也是正正當當納稅人,正正當當的想在這冷門的傳統產業裡養家活口,安身立命,如此而已。」

對於補助產業一事,張善政19日於記者會上說明,行政院重建專案小組第4次會議中,行政院東服中心執行長許傳盛提及,業者補貼能否考慮納入補貼?政務委員陳美伶主席表示,「賦稅評估可行性,倘不行,請花蓮參考臺南案例,當時維冠大樓倒塌時,周圍店家超過一個月無法做生意,以業者先前的營業額當作依據,用善款補貼,請花蓮縣政府參考。」

張前院長可能誤會我的發言」,陳美伶今受訪時迴應,當初維冠大樓倒塌,波及周邊商家包括屋損或爲搜救借用的房屋都無法做生意,因此對於在那段時間損失的營業收入,臺南市政府確實有用善款補助,但花蓮是給受影響的業者融資(向銀行借款)補貼利息,這方面與臺南市並不同,政府對於206花蓮強震後,石材業者與觀光業者的損失也很重視,但石材或觀光的中長期振興計劃應該另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