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第一石塔 四門四佛庇佑衆生

準備入殿禮佛僧人。(圖片來源/旺旺中時文化傳媒)

四門塔位於山東最早的寺院——神通寺。該寺初創時名曰朗公寺。創始人朗公(京兆人,俗姓李)和尚在當時統治者支持下,達到「上下諸院,十有餘所,長廊延袤,千有餘間,三度廢教,人無敢撤」之規模。相傳隋文帝楊堅曾經在得天下前,特來參拜,並於四門塔旁的柏樹下許願。後來果然稱帝感念老柏樹與寺院佛陀靈感無比,於是在開皇三年(西元583年)敕令更名爲神通寺。

濟南神通寺四門塔,根據造塔題記載,建於隋大業7年,它造型大方、古樸、傳統而又典雅奇特,被譽爲華夏第一石塔,是國務院第一批公佈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四門塔。(圖片來源/旺旺中時文化傳媒)

如此大巧不工的佛塔並不多見,繞塔數週,更能感受到這座塔線條簡單、架構單純的美感,放之當世,也可以說是印度佛教漢化過程中,以極簡主義方式融和的呈現。從印度圓錘狀塔身演化成漢地的四方四面。但捨去了漢式建築繁瑣的斗拱雀替、沒有彩繪雕龍畫鳳、沒有琉璃覆頂亭閣寶塔全塔通高15.04 米,每邊長7.4米,四面各有一半圓形拱門檐部挑出,疊五層。塔頂用23行石板層層收縮疊築,成四角攢尖方錐形,頂端由露盤、山華、蕉葉、相輪構成塔。塔室中心有石砌方形塔心柱,上有16根三角形石樑。塔中心的石柱四面各有一尊石雕佛像,皆螺髻、盤膝、朝門而坐。

四門塔。(圖片來源/旺旺中時文化傳媒)

據當地的僧人說,原來的塔頂因爲過重,過去沒有可以吊掛的大型機械,工匠十分苦難,便向寺中菩薩祈求,半夜做夢,夢裡一個被土淹到脖子的菩薩跟匠人說:「我亦一個泥菩薩,能幫你什麼忙呢?」匠人心領神會,把塔外堆滿泥土成小山,再從土堆運上塔頂安上。

塔內中心柱四面的四尊石雕佛像,即西面極樂世界無量壽佛,南面歡喜世界寶生佛,東面香積世界阿閦佛和北面蓮花莊嚴世界微妙聲佛。雖各有不同的造型和神姿特點,但根據山東境內北朝至唐代佛像發展序列分析,應是隋代的作品。雕工精緻,細部加工考究,造型莊重生動,適度的身姿動勢和神聖慈顏,完美表現了佛教大慈大悲的至高意境。它像四顆明珠,鑲嵌在塔中心柱的四面,被視爲鎮塔之寶。佛塔一體,相融增輝。

四門塔內的石佛。(圖片來源/旺旺中時文化傳媒)

四門塔東面的阿閦佛頭不幸於1996年遭遇鋸砍失竊,但是古佛有靈,很幸運的在2002年6月被臺灣法鼓山的護法弟子收購,並捐獻給聖嚴法師,法師基於古物復原的慈悲心,而將佛頭於當年的12月送返原地,成就了兩岸一段美好的佛緣

阿閦佛。(圖片來源/旺旺中時文化傳媒)

我個人偏愛塔旁的古柏,重圍合抱,主幹上分九枝,稱九頂鬆。老樹古塔相映成趣、秀麗壯觀。因爲楊堅曾經對樹許願而稱帝,許多當地人也會來此對樹許願,據稱相當靈驗。神通寺歷經1600多年,幾度興廢,至今尚保存下來衆多聞名中外的珍貴文物,除四門塔外,尚有龍虎塔、千佛崖造像、唐臺基、墓塔林、歷代碑刻等,成爲我們研究歷史文物佛教文化、雕刻藝術、建築藝術的豐富的實物寶庫。

千佛崖。(圖片來源/旺旺中時文化傳媒)

更多有關泉城濟南的精彩內容,請掃描下方二維碼瞭解。

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