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快報·國外高考改革

韓國持續推進高考改革

去年底,韓國教育部公佈了2028年新高考制度改革計劃草案,韓國大學學業能力測試將有重大變化,這將影響高中的課程教學、學生學業評價等。

目前,韓國大學學業能力測試以客觀選擇題爲主要考查形式,成績計算方式是根據題目的權重進行計分。以數學學科爲例,該學科含微積分、幾何學、概率和統計三門選修課程,儘管有兩名學生答對了相同數量的客觀題,但相較概率和統計的題目,微積分和幾何學的題目被認爲難度更高,由此答對微積分和幾何學題目的學生會得到加權分數。這種計分方式直接影響了學生選擇課程的傾向。爲此,韓國教育部將推動實施兩項改革。

第一,合併考試科目,整合學科類別。韓國教育部部長李周浩表示,將切實整合社會和科學領域的相關學科,促進綜合性學習。韓國高中生的學習科目將整合爲韓語、數學、社會研究、科學探索和職業探索等類別。其中,韓國地理、世界地理、世界歷史等學科將被整合在社會研究類別中,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將被整合在科學探索類別中。韓國政府希望通過這一舉措,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第二,改變學生學業評價方式。從2025年起,韓國高中生的學業評價方式將從9級評價轉變爲5級評價,旨在緩解激烈的教育競爭。韓國採用的是分級評價模式,5級評價等級爲:A等級10%、B等級24%、C等級32%、D等級24%、E等級10%。李周浩表示,在當前的9級評價體系下,只有4%的學生能處於第一等級,這容易在課堂上造成過度評價。此外,隨着一些地區學生人數的減少,9級評價會使得人數規模較小的學校或班級的學生難以名列前茅。

然而,5級評價體系引起了韓國社會的爭論,教育界擔心可能會出現“成績注水”情況。事實上,韓國教育課程評價院在2022年對試點學校進行監測發現,普通高中學生中約有22%處於A等級,外國語高中有48%,科學高中有59%,自主型私立高中有33%,遠高於預計正常分佈的10%。

據悉,2028年韓國大學學業能力測試改革的具體細則最早將於2025年8月底公佈,其實施計劃將於2026年4月底公佈。

(範金鳳)

芬蘭簡化大學入學考試程序

從2025年開始,芬蘭大學將對入學考試程序進行重大改革,旨在擴大學生的高等教育入學機會。芬蘭大學校長委員會提議,將入學考試的數量從約120個減少到僅保留9個國家考試,以減輕學生的考試壓力,簡化學生申請大學的流程。準備多次入學考試是一項重大挑戰,這項改革使得考生能夠通過一次入學考試來申請多所大學的學習課程,有助於提高教育的可及性。

芬蘭大學校長委員會教育網絡副主席瑪爾婭·蘇特拉介紹了改革將帶來的好處:“許多教育領域都有聯合入學考試的經驗,這已被證明可以提高教育的公平性和區域流動性。這項改革將進一步支持這些目標。”在新制度下,申請人能夠在春季的第二次聯合申請期間,選擇多達6所不同大學的學習課程。

改革的主要特點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種類繁雜的考試項目將被合併爲9個國家考試,這將大大減輕申請人的負擔,也使申請流程更易於管理。其二,新考試更強調理解和應用能力,並針對特定領域設定一些內容,以評估學生對相關學科的熟悉程度。

新入學考試草案於今年公開徵求意見後,收到了積極的反饋,大學普遍認爲其具備可行性。入學發展項目經理丹賈根對改革持樂觀態度:“這一舉措將使申請人更容易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是高等教育邁出的重要一步。通過減少考試數量和簡化備考流程,我們希望創建一個更加公平和高效的系統。”

這項改革適用於2025年第二次聯合申請期的學位課程筆試,標誌着芬蘭大學招生方式發生了重大轉變。它有望提升申請人的整體體驗,並支持他們進入高等學校。

(黃琪)

丹麥將降低大學錄取率

今年4月,丹麥高等教育和科學部宣佈,各大學必須在2025—2029年間將每年的招生人數減少約10%。丹麥政府根據畢業生失業率和全國範圍內的課程分佈等因素,計算出了各院校的具體目標,數值從丹麥技術大學的6.5%到羅斯基勒大學的14.1%不等,以便在學術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實現“更好的平衡”。

丹麥高等教育和科學部認爲,改革將鼓勵更多學生從事社會工作和護理等職業。與此同時,1/3的碩士學位將被調整或縮短。碩士學位改革還包括增加英語授課的名額,目的是吸引國際學生攻讀丹麥商界更需要的學科領域。今年2月,丹麥政府宣佈在各大學中初步分配1100個新增的英語碩士學位課程名額。8所大學獲准在2024—2028年間每年新增1100個英語學位,從2029年起,這一數字將增加至每年2500個。

削減大學本科生名額的計劃引起了社會的擔憂,一些人認爲,這可能導致勞動力短缺,同時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

丹麥大學聯盟主任傑斯珀·朗格爾加德表示,如果對學術教育的需求沒有下降,此舉可能會加劇大學的入學競爭。奧胡斯大學校長布萊恩·貝克·尼爾森表示,降低入學率和碩士課程改革意味着丹麥勞動力中的學術人員減少,生產率可能隨之下降。

(胡靜雅)

《中國教育報》2024年06月13日第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