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明聯手張照堂 回1970年代看媽祖遶境

作家黃春明發起的電視系列紀錄片芬芳寶島」中,首集《大甲媽祖回孃家》,即是以世界三大宗教盛事的大甲媽祖遶境爲主題。(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提供)

農曆3月,全臺瘋媽祖。而在1970年代,由作家黃春明發起的電視系列紀錄片「芬芳寶島」中,首集《大甲媽祖回孃家》,即是以世界三大宗教盛事的大甲媽祖遶境爲主題,由黃春明導演,攝影家張照堂拍攝,兩人跟拍8天7夜大甲媽祖遶境全程。近期將於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放映臺語修復版,讓人重回1970年代。

在紀錄片《光影島嶼、歲月——臺灣紀錄片史》中,黃春明曾打趣透露拍攝動機,竟是因想「找回讀者」,「我自己從寫小說以前,就開始從事傳播工作,在央廣電臺,後來才寫小說。那我後來就發現了,我的讀者都跑掉,跑到哪裡去了?他們都跑去看電視。好!那我就跑到電視裡面讓你們看吧。這種玩笑的一個想法。」

長年筆耕關注鄉土的黃春明,當時也發現年輕人受限於升學道路,對環境漠不關心。他舉例,曾看過準大學生看着翠綠稻田,疑惑「那是什麼草啊?」,讓他訝異不已,「稻米是我們農業主要產物,而且我們三餐都在吃,他竟然對稻米是什麼樣子都不知道,這是臺灣對生活知識很缺乏的問題。」因此決議拍攝臺灣各地人民生活樣貌

作爲「芬芳寶島」系列打頭陣的作品,《大甲媽祖回孃家》以貼近民衆視角記錄當時萬名信衆臺中步行雲林北港朝天宮,再徒步跟隨媽祖回大甲的情景。特別的是,當時路程共8天7夜,過程也非今日所稱的「遶境」,而是「謁祖」,但播出後也曾一度引發論戰,認爲「回孃家」一詞,攸關大甲媽祖正統與否。

《大甲媽祖回孃家》在1975年於電視首播國語配音版。與今日自幼到老都在瘋媽祖的情況相比,當年的追隨信衆年齡層偏高,但熱情程度不相上下。有人出動拼裝車,有人辦席宴請萍水相逢的香客,還有跟不上隊伍老婦人堅信身體苦痛是媽祖給予的考驗頭戴斗笠,沒有智慧型手機,一路談天說笑,憑藉對媽祖的堅定信仰,渡過全程。

第 12 屆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將於今年 4/30 至5/9 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