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竣民/「新動員『堪』亂」要亂多久?
▲後備旅主要以步兵營爲主,日後如果還要接收野戰部隊撥交的二手甲車,對於後勤的苦難不遠矣!(圖/軍聞社)
在國人歷經「499吃到飽之亂」、「衛生紙之亂」(安屎之亂)、「口罩之亂」、「流感疫苗之亂」…後,國防部目前也不甘寂寞地正在社會上掀起一陣「新動員『堪』亂」的旋風,讓廣大的役男真是不堪其擾。
能夠製造出這種軍隊亂象的客觀條件,在全球當中堪稱極少數,也凸顯出國軍高層在人力成本與時間管理概念上嚴重落伍的事實。
日前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中,由全民防衛動員室提出「提升後備戰力」的專案報告,不僅無法讓近日吵得沸沸揚揚的後備動員議題降溫,反而製造出更多的爭議,引來更多的批判。
如果國防部在這一個部分只是爲了再繼續敷衍民怨,別說這種跨部會的提案得不到支持,恐怕不知道誰還得爲這偏離現實的計劃付出代價。看看這些業管單位,不論是全民防衛動員室或是後備指揮部,這些主管後備動員政策與執行的單位,肯定要首當其衝承擔起國軍在動員整備業務上,長久以來成效低落、民怨高漲的後果。
仔細檢視這些報告的內容,除了像是一篇東拼西湊趕鴨子上架的胡鬧文外,其中包含了呼弄一些數字遊戲的段落,老實說國人對於這些業管單位的規劃構想,不僅與現實脫節太多而難以獲得認同外,如果有關單位再這樣繼續胡搞瞎搞下去,也難怪民間對於後備戰力幾乎是到了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
這樣演變成的現象就是社會各行業普遍反彈,本身還在線上的幹部也不看好,這樣完全不討好的急就章規劃,還奢望能獲得社會共識?
▲中高級專長與幹部的缺員嚴重,就部隊的指揮與管制會形成重大考驗。(圖/軍聞社)
且看國防部一堆官員在立法院被質詢時說得天花亂墜,整份報告卻是問題重重,不是邏輯不通、就是想像大於實踐,一場幾乎是各說各話沒有交集的專案報告,即便擺開了備詢的大陣仗,感覺架勢十足,但還是讓社會大衆覺得霧煞煞,很難理解這樣的後備規劃案真能提升戰力,或者是在戰力提升之前先創造出後備部隊的遺憾?到頭來還是隻有驗證這一句順口溜:
「不在臺灣,不知道後備動員簡直是胡鬧;不去教召,不曉得後備訓練根本在瞎搞!」
國防部近年已分別至日本、新加坡、以色列、瑞士、英國、美國…等地實施「動員業務考察」,那考察完這麼多國家的動員整備、人員編組、部隊訓練、薪資待遇、國情環境、法規制訂、敵情威脅、國民素質、戰術運用…等項目後,瞧瞧我國的後備部隊不管是從制度面、政策面到執行面,均無實質有效的提升,難不成這些考察都是每年花納稅人的錢出國觀光嗎?
既然國防部長表示,如果統帥一發出動員令,約有26萬名後備軍人就要報到,再加上18.5萬名的現役軍職人員,將近45萬人將會是第一時間防衛臺海作戰的主力。那如果仔細來盤點這8年來,國防部是如何將國內這數十萬的青壯年,轉化成爲一堆無效戰力的過程,這一筆「人力呆帳」,不知道國人看完之後心裡會作何感想?
就立法院預算中心的資料來看,我國後備實際召訓的人數佔目標召訓人數的比率約只有7成(也就是召10位,只有7位實際會報到),平時超過一個月時間有預警的後備召集,都只有這種數字,那等到戰時交通、通訊…一片混亂的時候,請問會有幾成報到率?還要再繼續沈醉於理想化的環境做後備動員計劃嗎?
▲雖然未來教召的步槍射擊發數增加,然相關技術性問題並無提出實際解決的辦法。(圖/步訓部)
第一波能動員26萬人,去街頭問問服過兵役的人,會有什麼最直接的反應。笨蛋!問題不是「列管人力」=「戰力」,難解的也不是兵員的「算術題」,而是兵力的「應用題」!
另外,截至去年年底,退伍8年內且可受召的志願役後備軍人有8萬4千餘人,有受召的約3萬9千餘人(約佔46%)、一年期義務役47萬2千餘人中受過召集者約21萬8千餘人(約佔46%)、但「軍事訓練役」後備軍人總數達22萬9千餘人,卻僅6萬1千餘人曾受召(約佔26%),召訓的比率爲三種後備兵力來源中最低;去年所召集12萬7千餘名後備軍人當中,僅3成爲「軍事訓練役」。
另外還有隸屬於內政部的「替代役」人力也是一絕,近8年「替代役」列管人數共31萬8千餘人,卻僅約7千人受過召集(佔整體2.2%,基本上已被軍方忽略)。
這種動員部隊還不包括高達3成的軍職專長不符,軍/士官幹部嚴重缺員的慘狀;也就是假設一個動員來的步兵連當中,會有約一個排的兵力是「專長不符」或「專長代充」、而軍官缺6成、士官缺4成,「以兵代士」或「以士代官」充斥。
不看還好,放眼望去全連的指揮幾乎都是「兵」在指揮「兵」,但就是唯獨不缺「將軍」;可見國軍只剩將官的員額最充足。這是國防部考察過哪一國家的動員是這樣子的「盛況」?這樣所謂的「全民國防」,究竟是誰預想的「全民國防」?
▲以「軍事訓練役」的訓練標準,要執行城鎮與縱深守備作戰任務,不免令人有越級打怪的幻想。(圖/軍聞社)
國防部花掉國家更多的資源,卻募不到合格的士兵,而弄出這種4個月的「軍事訓練役」,卻也訓練不出合格的「步槍兵」,但是在專案報告中,卻還將「軍事訓練役」爲主編成的第二類型後備部隊,指派其擔負城鎮與縱深的守備任務。
光是這種整天幻想着能越級打怪、邏輯顛倒的天真想法,就知道計劃制訂者與現實脫節的程度有多大。都不問問接訓單位對於「軍事訓練役」的受訓實況,就幻想他們能從事更艱鉅的「城鎮戰」(MOUT)任務,也是堪稱世界一絕啊!
舉例來說,美國陸軍的基礎訓練在2019年進行重大改變,光是「步兵」的一站式單位訓練已從14周延長爲22周,合格之後纔有機會進訓諸如城鎮戰或「近距離戰鬥」(Close-Quarters Battle, CQB)的課程訓練,根本就不是菜鳥就能派進來充數的訓練。
軍方不要讓國人感覺每一次上國會殿堂備詢都先喝酒壯膽,然後再胡說八道一通,有意義嗎?專案報告很會畫大餅,內容卻只能用斷骨、掉肉、貧血來形容細節上的空泛。
在這8年當中,盤點國軍的志願役沒招募好、軍事訓練役也沒訓練好、替代役更是壓根兒沒管制好,這數十萬青年的青春就這樣給國家這個「役」字,給搞得生涯規劃、就學(業)一塌糊塗。
▲每年教召部隊兵員的專長不符不僅高達3成,軍/士官更是缺員嚴重(分別爲6成、4成),嚴重影響部隊作戰效能。(圖/步訓部)
由於後備動員這樣的低效與無能,還只招惹出廣大積怨已久的民怨,難怪坊間要傳出組「國土防衛部隊」那種類「全民皆兵」的聲音;暫且先不論國軍要將後備的運用走向「正規化」、「非正規化」、「民兵化」、「游擊隊化」、還是「社區化」…都好,但軍方總是要給予國人一個明確的路徑走向吧!
再者,兵役既然是「義務」,自然纔會有「公平性」的爭議,而既然服完了也就告一段落,後續的人員平時要再動員,理當跳脫「義務役」的薪資水準,不然同樣的義務役退伍身份,乾脆看看誰想要去被教召?
光只會坐在辦公室靠電腦選專長,根本就是虛應了事的藉口罷了,從心態上國防部就沒參透這一點。若是無法拿出辦法,只是派參謀寫作文企圖出來呼弄國人,也難怪國人對國防的信心不足;這不是光買武器裝備就能改變的民衆觀感。
看看Yahoo「若動員有45萬兵力,你對國軍戰力有沒有信心?」爲題的民調,幾乎是1:9的壓倒性結局,後備業管單位怎能不汗顏?難到經過這些年,國防部只剩下呼『戰力強』的功能?!
熱門推薦》
►黃竣民/全民皆「兵」 會不會「兵」過頭了?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防疫新生活!國內旅遊票券特價開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