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防救日本這樣做 「預警5級制」居民逃難有對策!

小油坑長年都是雲煙嫋嫋,周圍的空氣分子都是硫磺味。(圖/記者榕萱攝)

記者戴榕萱/綜合報導

中央政府每年都有多種災害防救演習,但專家指出政府對於火山災害未有明確的「預警制度」與「應對措施」,民衆若面對災難時有可能還是沒有頭緒中研院學者林正洪也表示,臺北市最靠近大屯火山羣的城市。更意味着若沒有具體對策因應噴發,則無法減少災情

據北市災害防救深耕計劃資訊網資料顯示,大屯火山羣的火山體主要是七星山磺嘴山和大屯山等三座火山,也是最有可能噴發的。另外,銘傳大學都市規劃防災學系馬士元博士表示,中央地質調查所雖然對大屯火山羣有持續性監測,但並沒有明確「預警制度」與「對應措施」,加上平時沒有相關防災宣導,因此若遇災害可能也不知如何應對,更甚至就算髮布了火山預警,民衆不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逃到哪裡去。

▲火山主體分佈在七星山、磺嘴山和大屯山。(圖/翻攝自北市災害防救深耕計劃資訊網)

反觀擁有110座活火山日本氣象廳制定的「氣候警告系統」,就包含火山噴發的預警,且會根據火山活動情形,分爲1~5級。民衆或民防組織可從不同的警告中判斷當下應採取的防禦措施,如下:第一級:按實際情況限制進入。第二級:火山口周邊管制進入。第三級:禁止登山活動,需要照顧的居民,準備撤離。第四級:需照顧者先測離,其他居民準備撤離。第五級:危險區域,居民必須撤離。

▲日本御嶽山火山噴發時的景象。(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教授指導學生鄭程輔在「臺北火山防災策略擬定之探討」論文摘要中提及,目前「災害防救法」缺少火山災難的指定主管機關,相關工作也無主管機關負責,容易導致災害應變無法一元化,產生指揮體系混亂的問題。他在文中提出兩建議,一爲由行政院災害防救辦公室提出火山防災對策的工作項目,並指定相關部會管理;二是,爲「全災型」的應變管理,地方政府在災害時變爲第一線的負責單位,解決權責不清造成的混亂。

大屯火山羣的岩漿庫雖無立即危險性,但消息確實讓臺北市民覺醒,並讓政府再度正視火山災害的應變措施與規劃,透過專家監測,參考鄰國作業機制,加強國家防災體系及現行制度,才能確保民衆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