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改編錢進劇場!大陸市場網撒臺灣 劇場尋獲利新模式

圖文/鏡週刊

中國IP改編風潮進入劇場界,從2014年《盜墓筆記舞臺劇問世,一年演出77場,總票房人民幣3500萬元(約新臺幣1.58億元),一時間《鬼吹燈》《步步驚心》《後宮.甄嬛傳》《失戀三十三天》《左耳》如雨後春筍,把舞臺劇市場炒得風風火火。

根據「道略演藝產業研究中心中國話劇年度報告」,2016年中國舞臺劇票房收入達人民幣8.19億元(約新臺幣36. 9億元),中國具改編舞臺劇潛力優質IP幾乎被狂掃一空腦筋動得快的演出商於是赴海外尋找題材,像日本作家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店》就被取得授權,在今年10月底於上海首演

臺灣劇團與中國市場接觸的模式,除了2009年前進中國的賴聲川「表演工作坊」,2年多前在上海成立專屬「上劇場」紮根,絕大部分屬於「買秀巡演」的方式,近2年纔有IP授權這種新興合作模式,例如果陀劇場《五斗米靠腰》、創作社劇團《我爲你押韻----情歌》等。只是面對大筆資金搶買IP的現象,大多臺灣劇團因擔心品質難以掌控,偏向保守審慎的態度

更多鏡週刊報導【IP改編錢進劇場】《3個諸葛亮》登陸 林佳鋒待創品牌價值【IP改編錢進劇場】中國資本過熱 郎祖明細心呵護勿急躁【IP改編錢進劇場】臺灣劇團去對岸發展 第一考慮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