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 海神海蛞蝓出沒潮間帶 劇毒別碰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近日在潮境保育區潮間帶,發現大西洋海神海蛞蝓,疑似也出現緣邊海神海蛞蝓(見圖),若經DNA檢驗確定,緣邊海神海蛞蝓將是首度在臺灣北部發現的物種。(張志康攝)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近日在潮境保育區潮間帶,發現大西洋海神海蛞蝓,疑似也出現緣邊海神海蛞蝓,若經DNA檢驗確定,緣邊海神海蛞蝓將是首度在臺灣北部發現的物種,海科館也提醒民衆,海神海蛞蝓以有劇毒的僧帽水母爲食物,千萬別觸摸。

臺灣首次發現大西洋海神海蛞蝓在2010年,基隆在2013年12月首度在長潭潮間帶發現,今年是第2次在基隆海域看見,海科館表示,今年11月21日至22日上午爲止,共在潮境海灣發現13只海神海蛞蝓。

海科館透露,志工21日在潮間帶行走時,發現滿地的僧帽水母,就開始留意周圍的小潮池,果然發現了大西洋海神海蛞蝓的身影。

更讓保育人士興奮的是,昨早還發現了1只疑似是緣邊海神海蛞蝓,但海科館還需要DNA檢測,若經確認,將是在臺灣北部海域首度發現緣邊海神海蛞蝓,這讓長期研究海灣、監測與紀錄海洋生物和底質變化的研究人員與志工雀躍不已。

海科館產學交流組主任陳麗淑提醒,海神海蛞蝓常以僧帽水母、錢幣水母及帆水母等帶着蛋白毒性的刺絲胞動物爲食,因此雖然長得很美麗,卻也同時有相當強烈的毒性,民衆若在海邊發現海神海蛞蝓,千萬不要因爲好奇去觸碰,以免中毒。

陳麗淑透露,大西洋海神海蛞蝓會將空氣吸入胃內的氣囊形成氣泡,讓自己漂浮在海面上,牠們會讓藍銀色的「腹部」朝向天空,而將灰白色的背部朝向海底。

海科館強調,今年在潮境海灣觀察到大西洋海神海蛞蝓的數量,已經打破過往紀錄,除看到大西洋海神海蛞蝓覓食僧帽水母和錢幣水母的過程,也有機會看到個體間互動情形,包括生殖孔及伸出透明的生殖器準備交配的難得畫面,而這來自海洋的藍天使傳說也成就了冬日潮間帶的驚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