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情境設計 提高能力考覈

6月8日,高考進入第二天,考生們進行政治歷史地理等科目考查。記者從教育部考試中心瞭解到,2021年高考文科綜合全國捲包括甲卷乙卷兩個卷種。這些試題強化基礎性綜合性考查要求,發揮“以考促學”積極導向作用。通過情境設計,提高能力考覈的有效性,穩步提升命題質量。

政治:厚植愛黨愛國社會主義情感

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專家表示,思想政治學科命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反映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生活中重大主題,突出建黨100週年,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感。

政治試題凸顯黨的創新理論。”專家介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引領我國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指南。全國文綜甲卷第40題圍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創新性的理論內涵、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引領作用進行考查,意在引導考生認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性、真理性和重大實踐意義,增強考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專家介紹,政治試題把考試內容集中於學科主幹,避免“偏”“難”“繁”“怪”試題,意在引導課堂教學回歸課程標準迴歸教材,把精力集中在講深講透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上,夯實知識、能力和素養基礎,把考生從不必要的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中解放出來,真正發揮好考試指揮棒的正向引導作用。

全國文綜乙卷第38題以我國民族品牌新能源汽車龍頭企業生產經營從“垂直整合”向“供應鏈開放”模式的演變歷程爲素材,從能力的綜合考查維度看,試題首先要求考生從描述性說明中理解概念的內涵,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其次要求考生從不同角度解析戰略轉型的經濟動因,考查分析與綜合能力。

“爲了有效測試考生的學科關鍵能力,根據情境的表現內容、呈現形式、測試目標等複雜程度的不同,思想政治學科的試題設置了不同類型的情境。”專家介紹。

歷史:增強開放性

“今年高考歷史試題聚焦黨史,打造知史愛黨教育陣地。”專家介紹,試題通過選取革命和建設時期黨的領導人結合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探索的具體史實,試題啓發學生從中感悟真理力量

乙卷第29題材料摘編自毛澤東的《關心羣衆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指出羣衆工作不是一句口號,必須努力改進工作態度與工作方法。這些觀念後來融入黨的方針政策,成爲革命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豐富了馬克思主義。

歷史試題通過呈現黨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偉大實踐,激勵學生從黨史中汲取幹事創業的智慧和力量,把黨史學習成效轉化爲成才動力。專家舉例,甲卷第41題以新中國成立初期面臨的複雜國際環境爲背景,顯示了在黨的正確領導下,我國在制定外貿政策時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有機結合,逐漸突破美國等國的圍堵封鎖,實現獨立自主發展,啓發學生在新時代發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在新徵程上提振勇毅前行的精氣神

歷史開放性試題較爲鮮明地融入了核心素養考查理念嘗試對觀點進行歷史解釋,同時彰顯家國情懷。專家表示,“2021年高考歷史試題增強開放性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在開放性試題以外的綜合性試題中也增加開放性設問,考查學生分析問題探究性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評價作答中呈現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地理:以穩爲主,提升答題感受度

“2021年高考地理試卷以穩爲主,充分考慮教情學情,在題型與結構、呈現形式與風格、難度等方面,基本上延續了近些年的特點,給學生以熟悉感和親切感,進一步提升試卷的答題感受度和獲得感。”專家說。

地理試題緊密結合學科內容,選擇反映新時代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與科技進步、精準扶貧、紅色旅遊資源開發等素材,強化對學生理想信念、愛國主義、品德修養等方面的引導。全國甲卷1~3題,以新冠疫苗包裝爲背景,選擇浙江麗水玻璃管和注射劑瓶的生產改變我國高端藥用玻璃依賴進口的局面爲案例,引導學生理解黨中央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理念,保障人民羣衆生命安全、應對公共突發事件能力的提升。

此外,地理試題依託脫貧攻堅偉大工程中的典型案例,展現多種扶貧方式,引導學生理解我國消除貧困、拒絕返貧的重大意義。

“地理試題既有真實的生活實踐情境,也有複雜的學習探索情境,要求學生能夠合理運用學科的基本規律與原理、科學的思維範式與方法,主動思考、分析問題。”專家介紹。

專家認爲,試題重視對地理過程與地理聯繫的考查,要求學生能夠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質特徵與內在聯繫,運用學科的思維方法和邏輯結構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恰當的推理。全國甲卷9~11題,考查珊瑚礁的形成過程,思考地貌發育過程及其背後隱含的機理。

此外,地理試題凸顯對地理創新思維能力的甄別。試題通過拓寬試題材料的來源,從材料信息的豐富性、試題要素的靈活性、問題解決路徑的差異性、答案的多樣性等方面,探索和嘗試開放性試題新的設問視角,通過搭建多維度創新展示平臺,克服封閉式設問和唯一答案對學生思維的束縛。全國乙卷36題,以某品牌在江蘇崑山市建設咖啡創新產業園爲案例,要求分析其上海因素,需要學生正確看待區際分工和區域聯繫,正確認識中心城市和外圍地域的關係。(記者 陳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