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罕見病困境“破冰” 讓“醫學孤兒”不再孤單

原標題:加速罕見病困境“破冰” 讓“醫學孤兒”不再孤單

“漸凍人”“瓷娃娃”“蝴蝶寶貝”……這些不爲常見的名詞,是醫學界賦予罕見病患者的“溫情”稱呼。世界衛生組織將罕見病定義爲:患病人數佔總人口0.065%到0.1%之間的疾病或病變。

據國際罕見病聯盟統計,全世界發現的罕見病有7000至10000種,被稱爲“醫學孤兒”的患者數量約有3億。由於發病率和治癒率極低,罕見病已成爲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醫學難題。

無藥可用,是罕見病患者面臨的最大困難之一。由於患者人數少、市場規模小、研發成本高,製藥企業的積極性很難提升,經濟回報很難實現。現今,全世界上市的罕見病治療藥物只有800多種,95%以上的罕見病無藥可用。

近年來,我國對罕見病採取目錄式管理,對罕見病藥物研發支持逐年加強。

2018年,國家衛生健康委等5部門發佈了第一批罕見病目錄,共涉及121種疾病;2023年,我國第二批罕見病目錄公佈,共有207種疾病被納入目錄。

越來越多研發者與藥企將視線投向罕見病藥物研發賽道。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神經科主任樊東昇談到,以漸凍症爲例,國內目前有關藥物研發正在加速,7至8款藥物即將啓動臨牀研究。未來3到5年,全球範圍內陸續出現的新藥中,“肯定會有誕生於中國的藥物”。

在藥品的可及性上,一方面,審評審批開啓“優先通道”。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科技和國際合作司司長秦曉岺介紹說,我國鼓勵企業申請罕見病用藥,對有臨牀價值的、創新的罕見病用藥,給予優先審批通道,以讓它們更快走向市場。據統計,2023年至少有27種罕見病藥物獲批上市,覆蓋了20種罕見病。

3月21日,全球首款用於治療“超氧化物歧化酶1”基因突變漸凍症的靶向藥物,落地海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這意味着我國漸凍症人羣,多了一個“不出國門用上藥”的機會。近年來,作爲中國唯一的“醫療特區”,海南樂城通過“特許政策”,已引進超過40款罕見病特許藥品,越來越多的患者獲得新的治療選擇。

另一方面,我國迄今爲止已將超過80種罕見病用藥納入醫保,一些長期未得到有效解決的罕見病,如戈謝病、重症肌無力等均在其列。這項政策,有望爲2000多萬名罕見病患者帶來更多福音。今年1月1日起,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綜合徵患者迎來命運轉折:曾經一支2萬多元治療該病的救命藥,經醫保支付報銷後,每支價格千元左右,不少患者和家庭重新燃起希望。

除藥物外,罕見病羣體更多的挑戰在“確診難、治療難”。

“一個家庭中,孩子得病會導致全家焦慮,以及社會治療負擔加重。”國際罕見病理事會主席杜蘭·王·裡格說,罕見病患者中,半數以上來自遺傳,早期篩查、診斷和治療,建立高效的罕見病診療體系尤爲重要。

近年來,國家衛生健康委遴選了罕見病診療能力較強、診療病例較多的300多家醫院組建了全國罕見病診療協作網,同時建立國家罕見病多學科診療平臺,不斷縮短患者平均確診時間。我國新版國家質控工作改進目標,開始涉及罕見病等專業。此外,國家成立中華醫學會罕見病分會,並支持中醫藥參與罕見病防治。規範診療能力的每一步提升,都爲患者打開一道“希望之門”。

2月29日,北京協和醫院成立罕見病診療創新發展研究院,啓用國內首個罕見病醫學科專科病房。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評價,該研究院或可在助力提升罕見病診療能力、推進罕見病基礎與前沿技術研究等方面發揮旗艦作用。

“每個人都可能成爲像罕見病人羣這樣的極少數。關心罕見病患者,就是關心我們自己。”在前不久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2024年年會上,國內外嘉賓共同探討如何應對罕見病、幫助患者獲得更多權益保障。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理事長畢井泉認爲,罕見病確診難度大,我國只有極少數醫院具備診斷罕見病的能力。建立罕見病精確統計制度,才能發現患者,推動其後的診斷、治療以及藥品研發進程。

“罕見病研究,不像癌症、糖尿病研究那麼有吸引力。”阿斯利康全球首席執行官蘇博科坦言,“企業不會願意花10億美元去開發只有1000人需要的新藥”,需要建立國家級的“報銷資金池”,對罕見病藥物開發、臨牀試驗費用給予一定數額補助,以降低罕見病藥物的研發和治療成本。一些業內人士還呼籲“尊重企業自主定價權”,抓緊建立專利保護、數據保護制度,讓企業有穩定預期,敢於冒投資藥物研發的風險。

醫療救助是醫療保障的兜底措施。不少專家還建議各級政府設立罕見病專項救助資金,對於病人數量極少的罕見病所需藥物,將患者自支部分納入救助範圍,防止因病返貧、因病致貧。此外,杜蘭·王·裡格建議在藥物採購上,各國或可通過“國際團購”來減少診療費用。

“罕見病是全球性的,它不會選擇國家。”中國罕見病聯盟執行理事長李林康提到,未來更緊迫的工作,應該是“升溫”全球合作,加速罕見病困境“破冰”。“人類應該通過國際合作,提高罕見病診療技術和藥物的可及性,共享醫學成果。”(□記者 陳凱姿 海口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