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交前設聯絡處 老布希曾駐京

2016年1月7日,布希照片中,指出時任美國中國聯絡處主任的自己。(中新社

大陸與美國簽署《上海公報》後,至建交前,從1973年至1978年間,各自在對方首都設立聯絡處,美國前總統老布希曾當過第二任駐華聯絡處主任。所以,從歷史背景來看,雖名爲聯絡處,是建交前的權宜措施

1970年代,在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擬定的聯中抗蘇戰略,1971年7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森宣佈,季辛吉已經秘訪北京,隔年2月,尼克森訪問北京、杭州以及上海,會見了當時領導人毛澤東和大陸總理周恩來,並簽署了《上海公報》。

《上海公報》的內容,主要是兩國承諾會爲外交關係的完全正常化努力。美國認識到海峽兩岸都堅持一箇中國,並對此不表異議,支持和平解決兩岸問題,將逐步減少在臺美軍設施和武裝力量。這使得兩國之間關係正常化的障礙臺灣問題被暫時擱置,使得重新開啓兩國在貿易以及其他領域間的接觸與合作成爲可能。

考量中美如建交牽動冷戰格局甚大,美方採取漸進的方式,爲處理建交準備的有關事宜,與資料蒐集,1973年5月,美國政府在北京設立在華聯絡辦事處,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也在華盛頓設立類似的聯絡處。從1973年至1978年間,布魯斯、老布希、蓋茲伍德科克等美國大使級外交官先後擔任過聯絡處負責人,1979年中美建交後,伍德科克從最後一任辦事處主任,成爲首任駐華大使

根據有關報導,1974年10月21日,老布希夫婦到了北京。住進了建國門外外國使館區的美國駐華聯絡處主任官邸內。布希不願過他的前任布魯斯式的深居簡出的生活,他一到北京就表現出善於交際作風,不但與大陸外交人員交往,而且在北京外交使團也頗爲活躍,主動拜會一些駐華使節,並出席他們組織的各種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