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50專欄:如何幫助發展遲緩兒童

物理治療師指導家長進行牽拉運動,幫助家長掌握居家運動執行技巧。(許穎昌提供)

物理治療在發展遲緩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透過全面性的評估及耐心地引導、誘發,提升腦性麻痹、自閉症、兒童腦外傷、唐氏症、染色體異常等發展遲緩兒童功能性動作與生活自理能力。

物理治療師透過以任務爲導向的活動練習誘發兒童功能性動作的表現,進一步提升孩童日常生活的參與。(許穎昌提供)

傳統的兒童物理治療觀念爲『以兒童爲中心』,介入計劃的擬定多以專業人員的決定爲主,缺乏與照顧者的溝通和家庭的參與;而新的介入模式與概念則是『以家庭爲中心』,此一名詞最早起源於美國兒童健康照護組織所出版的書籍,指的是一羣專家與家長坐下來討論什麼樣的介入方法纔有效,後來經過一連串議題的探討與交流,才呈現出如今重視家庭價值與優勢的樣貌,其具有以下特點:

1.強調專業人員對家庭的支持及尊重。

2.視家庭的需求與選擇爲設定訓練計劃及目標時的重要決策因素。

3.家屬和專業人員之間的互動連結,會由以往單純的醫病關係轉變成爲緊密的合作伙伴。

秉持着以「家庭」爲服務單位之精神,物理治療臨牀實務的介入方向就會以家長(或主要照顧者)的主訴爲依歸,並分析其擁有與缺乏的資源,再借由持續的討論與修正,使物理治療服務成果儘可能符合家庭的期待和需求。以筆者服務的單位爲例,便會邀請家長主動參與兒童的療育過程,除了方便照顧者學習居家訓練動作以外,物理治療師也能夠從家長的反饋中瞭解實際上所面臨的不足與可能遭遇的限制,並進一步提供更符合其家庭環境的策略與技巧,讓家長能順利引導兒童在家庭、學校或社區等特定環境中表現出想做及能做的動作。

除此之外,跨專業間的溝通討論、隨着家庭需求改變而擬定的個別化治療計劃內容、針對個案所執行的全面性分析,以及多元的介入方式設計和專業人員講座分享等措施也是定期舉辦與提供的服務及資源。目的無非是希望能從各面向幫助家庭尋找、發揮其應有功能,讓物理治療專業在兒童接受早期療育的過程中扮演更契合家庭目標的角色。

「以家庭爲中心」之物理治療早期療育介入能夠幫助家庭找到其價值與優勢,達到落實賦權予家庭的目標。(許穎昌提供)

不過,以家庭爲中心的介入模式在臨牀實務上的推動也面臨了許多困難,包括健保目前提供的服務選項,已不足以符合家庭的需要;照顧者無法正視兒童先天不足之處,以至於懷抱着錯誤期待;家庭成員輕視家庭環境對兒童的影響,並且缺乏親職能力、相關資源和自我權益的瞭解;專業人員對學校、特殊教育資源認識不夠等等。這些難題都還需仰賴社會、政策、家庭與更多專業人員共同解決,纔有機會真正幫助家庭建立內在力量,並挖掘其原有優勢,一步步往落實賦權予家庭的目標邁進。

最後,家長們若擔心家中小朋友有發展遲緩的傾向,則可先透過各縣市提供的兒童發展檢核表進行初步的篩檢。以臺北市衛生局爲例,就有提供兒童發展檢核表線上檢核,以及檢測表的電子檔下載,方便家長印製進行紙本測驗。如果檢核表沒有通過或是檢核通過但對發展仍有疑慮時,便可以帶着小朋友至早療評估醫院接受進一步的檢查及評估。

(本文作者許穎昌爲臺灣大學物理治療研究所碩士班第39屆畢業生、現職爲永誠復健診所物理治療副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