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63所中小學 啓動“物型課程”改革

(原標題江蘇63所中小學 啓動物型課程改革

爲期兩天的江蘇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物型課程建設研究與推廣”專題研討暨中期彙報會,10月20日在南京市金陵中學河西分校舉行,來自全省各地的50多所中小學的近200位校長業界專家齊聚一堂,共同探索學校教育的“空間詩學”和環境育人的新維度

作爲江蘇省“物型課程”項目基地學校,金陵中學河西分校處處有蘊含育人意義景觀,吸引校長、專家們駐足提問。小學部的“懷抱”廣場有一個石刻,上面“懷抱”二字由著名書法家沈鵬題寫。四(6)班蘇子諾說,每天上學放學路上都會看到這塊石頭。“這塊石頭的名字叫懷抱石,意思是以開闊之胸懷,善愛之品行。希望我們好好學習,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和朋友好好相處。”10個充滿童趣童心的小書吧彷彿在說“快來看我”,每一個走廊都是一個微型圖書館,在這裡,書、人、智慧三者融合。“物型課程”就是主張“環境育人”“以物化人”——教室、學校走廊、牆壁校園景觀乃至校外大千世界,都可以是課程的舞臺、教育的載體

在金陵中學河西分校,“物型課程”也走向校園之外。2018年11月,學校在南京農業大學的指導下,啓動了220畝的教育農場建設,小學部每個班負責200—400平方米田地,啓動種植活動;高一學生學農基地,不但參加除草鬆土、採摘、陶藝勞動項目的學習,年級組還設計了“農村社會調查項目”,學生們瞭解農戶家庭的人口、主要收入來源、家庭經濟變化等,並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撰寫研究報告,在年級內進行交流。金陵中學河西分校校長穆耕森介紹,學校是一個摺疊的多維空間的複合體,既是物理空間,也是文化空間和精神空間。在網絡信息時代,同時又是作爲網絡空間的存在。“多維的學校空間,是由師生及其活動共同構建與生產出來的。同時,學校空間又反過來影響着師生的活動與成長。認識空間價值,加強空間管理,提升空間領導力,讓空間生成學校變革性的力量,是物型課程建設新的視角和重要內容。”

江蘇教育報刊總社副總編輯、江蘇“物型課程建設的研究與推廣”項目組成員陳瑞昌表示,傳統的“環境課程”僅僅被當做“學科課程”“知識課程”的背景,只是調節和補充,現在從教育的角度推進學校物的建設,進一步挖掘固態環境意義。據悉,目前全省有63所學校嘗試“物型教育改革”,把校園中的物做成課程化。以通州實驗小學爲例,利用校園的園子上起了音樂課。“在操場上上琵琶課,在這個環境下彈琵琶是不一樣的。”金陵中學河西分校農場教育更是讓學生走出校園。“在這個具體的場景下,鍛鍊孩子勞動的理念,提高勞動的能力。”陳瑞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