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結緣老屋 出書探尋身世
蔣勳認養的池上老屋,前身是福原國小第一任校長堀尾一彥的宿舍。(羅辛攝)
蔣勳書房擺放着蔣勳的收藏及著作。(羅辛攝)
《蔣勳書房與堀尾一彥》小書只送不賣,凡參觀蔣勳書房就可以免費索取。(羅辛攝)
蔣勳出版小書系受到日本產山村小冊的影響,希望旅人能安安靜靜認識一個地方。(蔣勳文化基金會提供)
池上蔣勳書房一隅。(羅辛攝)
這本小書只送不賣,它款款說池上,悠悠談老屋,慢慢與人結緣,倘你有幸獲得了它,在沐於陽光中的池上蔣勳書房翻開它,關於作家蔣勳與一間老屋、一個日籍校長隔世相逢的故事就此展開。
一本小書 認識老屋
細探老屋身世,九十年前原本是福原國小校長堀尾一彥的宿舍,後由臺東縣政府協助,2019年經環境藝術家王金生修復、還原老屋風采,並由蔣勳文化基金會認養,成爲「池上蔣勳書房」,目前對外開放但採全預約制。書房一隅有蔣勳著作,間或佈置書畫,其餘,皆是留給來者慢思細品的空間,蔣勳期待旅人來到池上,抖落一身繁華,爲一個純樸老屋的故事而感動,爲堅守本分的第一代主人日籍校長堀尾一彥而動容。
小書的誕生則源於蔣勳在堀尾一彥的出生地、日本九州熊本玉名踏察時,無意間來到一個叫產山村的地方,小村裡有一本自行編印的精緻小冊,用簡單圖文介紹村落,而且只送不賣,他讚歎,「這個不到一千多人的村落,可以出這樣只送不賣的書,十分令人尊敬。」蔣勳認爲,臺灣的觀光需要一股靜下來的力量,能夠讓旅人安安靜靜地認識一個城市,而不是吵鬧地吃喝玩樂便離開,於是他興起也爲池上、爲堀尾校長編印一本小書的念頭。
青春校長 有爲有守
書一翻開,就先爲池上定位,原來池上最早不叫池上,稱之爲「新開園」,「新開園」正確位置在池上靠海岸山脈一帶,包括錦園村、萬安村等,一直到日本修建東部鐵路線後,車站成爲行政與商業中心,纔有了「池上」新地名,而原來的「公學校」也往西遷,緊鄰車站西南邊,成了如今的「福原國小」。堀尾一彥就是這所學校的第一任校長。
蔣勳說,他是在閱讀堀尾一彥資料時,偶然發現了他的辭職書,原來堀尾在擔任暖暖公學校校長時,曾因廠商運補學校相關物資無法如期交貨,他在知道對方難處後,先預付廠商款項,要對方事後交貨即可,但又自知這樣做違法,於是自請辭職,是這樣的擔當讓蔣勳感動。
也因爲發現這張準辭命令書,蔣勳進而發現這位十九歲就到臺灣任職的年輕人有熱情、有正義感,即使從暖暖被「下放」臺東,他沒有喪志,反而深入認識臺東,還在《新臺灣》期刊發表了11首「臺東小唄」,在福原國小宿舍生了6、7個孩子,直到二戰結束後調回日本。
職人工法 繁華重現
關於這棟老屋的修復,蔣勳特別欽佩2019年從三重移居池上的素人藝術家王金生,他看着王金生一個人在老房子裡丈量木板,拼湊屋瓦,揮汗工作,用兩年的時間,從廢墟里找回木材,找回一磚一瓦,用舊建材復原這所日治時代的木構造建築,蔣勳說,「什麼是建築?我在至少五所建築系教過課,沒有想到是在池上,從心裡對一位沒有任何學歷的建築職人肅然起敬。」
小書裡特別介紹王金生的修整過程,提及他刻意保留「編竹夾牆工法──小舞壁」這種原有竹編覆土的結構,讓素樸的木造老屋結構有韌性,得以對抗地震和強臺。蔣勳這樣形容對這棟老宅的愛,「我們此生愛到癡迷不能放手的東西,會不會是前世緣分太深,忘不掉,繞來繞去,還是要再一次回來,修修補補,讓廢墟不再是廢墟,很想告訴大家:廢墟原來如此繁華。」
蔣勳在池上駐村十年,池上的四季、人情與風景,都分別被寫入《池上日記》、《池上印象》、《歲月靜好》、《龍仔尾 貓》等著作中,2023年他多了一部「作品」,就是認養這棟池上老建築並改作「蔣勳書房」,他希望能爲這棟老建築做一點事,並透過這個空間,傳承池上尊重歷史、尊重人文傳統的精神。
小書計劃 故事繼續
老屋倚傍在巨大的百年茄苳樹旁,無人蔘觀的時候,蔣勳喜歡獨自待在屋內,不開空調、不開燈,感受堀尾來到異地接任校長的心情,空氣中彷彿瀰漫着龍眼花香,屋外還有紫薇等着夏日綻放一樹豔紅,一排韭蘭沿着外牆顯得如此明亮喜悅。老屋有了故事便有了溫度,故事還在繼續,蔣勳說,「歷史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出版《蔣勳書房與堀尾一彥》之後,蔣勳文化基金會的小書計劃仍在持續中,結合編輯團隊包括曾文娟、鄭祥琳、林秦華等,蔣勳希望臺灣的老街如臺南神農街或老屋如臺南水交社等等,都能有一本屬於他們的小書,小書尺寸方便攜帶,放在口袋裡,供旅人靜下來,隨時取出,好好認識他們的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