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行業是紅色的還是黑色的?

來源:教培校長參考

萬物復甦,春意盎然,近3000名全國人大代表,2100多名全國政協委員,相約在3月的首都北京同心築夢共襄復興偉業,乘勢而上開啓嶄新徵程。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過去一年,在新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

對於校外培訓行業來說,2020年亦是可以寫入行業史的一年。

當下時刻,教培行業的從業者開始焦慮、恐懼以至於噤若寒蟬。

或許,我們有必要冷靜地思考一個問題:教培行業是紅色的還是黑色的?

從未有一個行業,社會認知能如此分裂。

反對者講:教培行業的公司純以商業目標,所提供的教學服務不符合教育本質,有百害而無一利。

支持者講:教培行業採用市場機制,優勝劣汰後產生優秀的企業教師水平與效果已經領先於校內

反對者講:教培行業嚴重超前教學,用拔苗助長的方式提升學生分數,用死記硬背的套路教數學,嚴重干擾了校內教學,用“破壞”的方式“選拔”兒童,實質破壞了一大批天賦孩子的創造性思維。

支持者講:教培行業滿足學生在校內得不到的個性化需求,給優秀學生提供更有挑戰性課程,給落後的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幫助。這二十年,北京上海等城市孩子的英語水平是校外培訓提升起來的。

反對者講:在線教育公司名爲科技公司,實爲“賣保健品的”,研發費用佔比很低,市場營銷更是大於收入。疫情中那些0元班、9元班在不斷製造焦慮。所謂的頭部機構不但沒有規範運營的覺悟,他們的虛假廣告行爲反而日益猖撅。

支持者講:在線教育推動了教育科技的發展,產生了豐富多彩的新型教學方式。反看校內,雖然每年幾千億的教育信息化支出,資金效率之低是公認的,在這次疫情中重金建設的各種在線系統大多無用,疫情中是校外培訓市場孕育的教育科技實質性地支持着“停課不停學”,但是疫情後,依舊是原有廠商在供貨,原有產品在中標。

杜威講:教育即社會。一個社會的運營體系,沒有完美的,沒有最優解,只有根據目前環境下的次優解。每一個參與者,無非是能夠與時俱進,協心同力,不斷地發揮鼓勵其正向作用的一面,抑制規範其負向作用的一面。校外培訓的商業化體系如此,校內以政府爲主導的教育體系也如此。

校外培訓屬於商業化體系,以商業價值爲導向而不是以教育本質爲導向,如果不加規範必然會產生過度營銷,劣幣驅除良幣的效應。

校內教育在國家的指導下注重孩子的全面發展,身心健康,但是完全的計劃機制會產生資金效率較低,無效投入過多的弊端,教育信息化的無效投入過多便是一個例證。

今天校外培訓的商業體系成爲社會問題焦點,是因爲商業化運營體系的弊端失掉了規則的約束,或者說過去對教培業的各種整頓治理措施念歪了經,並沒有起到規範市場作用,反而是在鼓勵各種不規範行爲,結果負作用不斷擴大,引發民衆的不滿,終在兩會期間成爲一個熱點問題

所以,分析校外培訓市場的價值,尋找規範校外培訓市場的策略,需要從源頭出發。

首先要清楚地知道,校內教育體系並不能滿足家長或學生個性學的需求,不能滿足不同經濟家庭的需求,在中國這樣一個“萬般皆下貧,唯有讀書高”的國家,隨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在物質方面的需求減弱後,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支出必然不斷增加。在純粹的市場競爭環境下,校外培訓市場也存在着充滿活力,教育企業注重新型教學方式,注重新技術應用,是中國教育科技進步的源泉。一刀切地否定所有的教培機構,必然會傷害教育體系整體質量。

但是,“教育即是權利,也是義務”,教育不止是個人的“消費品”式選擇,而是國家未來的根基。此外,識別教育產品的優劣是高度專業的事情,不亞於藥品藥效的鑑定,對於孩子的一生,如果出現教育產品選擇的重大錯誤是終生不可挽回的。所以,教育的整體體系必須在國家統一的科學的管控之下。無論是西方發達國家,還是正在走向復興的中國,都是同樣的,教育體系都是建立在以國家人才目標爲教育目標的總框架下。

目前的教培市場,特別是部分“頭部企業”,課程設置超前學習,破壞了基礎教學規範,同時多年政策監管中對頭部企業的縱容實則鼓勵了肆意包裝、虛假宣傳、超前學習等違規行爲。

歷次的監管措施,均採用的是“提升門檻,准入制度”的方式,但這種監管方式本身就是違反教育本質的。用規模來判斷教培機構的良萎,如同以學生數量或經濟實力進行大學排名一樣用准入制度來規範市場經濟行爲,前期的高成本必然會推高後期變本加厲地收割韭菜獲利。教育本就是一個以教師爲核心的服務業,當監管制度限制個體教師不再可能進入到這個領域時,鼓勵的不是基於產品的良性競爭,而是基於經濟實力形成利益壟斷集團

所以,過去的監管措施不可謂不嚴,但是違規行業卻越演越烈。一方面在打擊非法進校教育APP,另一方面有美國上市公司公開宣傳自己的盈利方式便是進校獲取學生信息轉而售課。一方面虛假廣告廣受指責,另一方面央視鋪滿了屏幕的每個黃金時段。

違規的是具備經濟實力的利益集團,並不是廣大中小機構,但是歷次的監管制度打擊卻是處於弱勢羣體的中小機構,這不僅沒有起到破壞作用,反而破壞了競爭的公平性

商業化並不是教培市場走向現狀的原因,沒有規則缺乏公平的商業化纔是根源。當從業者失去敬畏,當監管懲錯對象,教培行業便在這種環境下,從一個有益的補充,成爲了一個巨大的“社會問題”。每一個從業者都應該從教育本質出發,才能夠共同建設出一個良好的環境,成爲整體教育體系中應有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