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千年神秘面紗 雲南撫仙湖水下考古收穫頗豐

北京時間6月3日上午8時08分,雲南玉溪市澄江縣撫仙湖水下考古活動開始,用於考古的潛器魚鷹一號”入水。這次考古是我國考古史上首次進行湖泊水下考古、也是我國考古史上首次實施水下古代建築遺蹟考古調查和首次運用機器人進行考古行動。今天撫仙湖地區氣溫攝氏20度,湖面微風

繼“魚鷹一號”入水後,8時18分,考古隊員們離開考古船潛入考古水域。8時21分,隊員們抵達考古現場。撫仙湖水能見度較低,只有2-3米,湖底有一層非常鬆軟的淤泥青苔溫度也較低,隊員們攜帶着水下專用有關器具,例如特殊的燈和攝像機以及相關器具,他們2人一組進行工作,一人發掘另一人負責安全工作,由於是在水下,隊員們基本處於失重狀態,既要克服湖底的壓力還要控制湖水的浮力,工作有不小的難度。

到達現場後,隊員們先在水下展開了初步的測繪工作,在水下,他們以在專用的寫字板上寫字的方式來互相通知隊友攝影師進行相關活動。緊接着8時48分,用於水下考古的機器人“金魚一號”(英文名字ROV)入水。它的學名是纜控機器人,可以下潛到水下100米的地方

入水不久以後,,隊員們採到了第一個樣本,一塊重100公斤的錐型石塊,石塊上有一些花紋,由於水下視線模糊,當時無法斷定這些花紋是天然形成的還是人工雕琢的,有的專家認爲這個石塊是古建築殘骸,也有專家認爲是人類活動的遺存,考古隊員們將用氣囊將沉重的石塊托起,然後上浮到水面小艇將石塊拖到工作船上,專家們開始對這個珍貴的樣本進行分析

而此時水下又傳來令人激動的好消息:隊員們發現了一個陶器,運送石塊的隊員們完成任務後立即返回水中,準備繼續將陶器運出。9時57分左右,陶器被運出水面。專家們認爲這是一個用於日常生活的器具、很可能是用於煮魚燒飯等用途,這種類型的陶器在當時的雲南地區十分流行。此後隊員們不斷有新發現,他們在距考古現場100米左右的地方發現了一道石牆,石牆長約30米,有3.5米寬、4米高。

此後不斷有好消息傳來,隊員們在亂石嶙峋的湖底發現一個平整的大石面,石面上長滿了綠苔,石面上有很齊的縫隙,但縫隙與縫隙之間的距離是不等的。而10時30分左右,考古隊員們又獲豐收,他們在水下發現一個桶狀器物

通過對幾件樣本的分析,專家們各抒己見,有專家認爲湖底的很多石頭上的花紋是蛇的圖形,因爲古滇國很流行將蛇作爲圖騰,也有專家認爲從水下建築的規模佈局造型來看,這些湖底的古建築很可能是古滇國的都城,因爲這些建築表現了中原高臺建築的特性,宏偉、整齊而且富有規劃。而2個月後,關於此次考察的工作報告(有關考古進程而非具體對文物的分析)將出臺。

美麗的撫仙湖神秘的面紗被掀開了一角,我們期待着她爲世人帶來更大的驚喜!(陳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