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廚餘養豬引社會議論 學者:政府應擬定完整政策
學者建議,廚餘如果要動物飼料化,就會傾向日本的集中回收蒸煮模式,以達到安全有效的處理措施。(本報資料照片)
近日國內查獲多例越南肉製品驗出非洲豬瘟陽性,廚餘身爲防疫的「最後防線」,農委會宣佈9月起禁用廚餘養豬一個月,該做法也引來不同的議論。學者表示,爲達到有效防堵疫情,主管單位應盡最大努力把肉品輸入的源頭縮小,政府也應有完整的廚餘政策,例如仿效日本集中回收蒸煮的方式,而非有疫情壓力就禁止。
臺灣科技媒體中心今日邀請文化大學動物科學系副教授羅玲玲、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助理教授王建鎧,說明國內非洲豬瘟疫情下的現場防疫工作。
王建鎧表示,疫區豬肉原料與製品,都是由邊境走私進入臺灣,目前的管理措施應着重如何阻止非洲豬瘟病毒進入臺灣養豬場,建議在邊境管制上,應特別防堵自疫區輸入或走私的豬肉製品、原料及加工品。
他說,境外輸入若無法有效管理,境內管理壓力就會越來越大,主管單位應該要盡最大努力把輸入源頭縮小,運輸管理也都要控制好,而國內要求廚餘須以90度高溫蒸煮1小時纔可餵豬,如果中心溫度達到90度是可以消滅病毒的,管理上有待主管單位和業者來合作,如果都能確實做到,就能相信廚餘是安全的。
王建鎧指出,廚餘如果要做成動物飼料,就會傾向日本的集中回收蒸煮模式,以達到安全有效的處理措施,而非疫情壓力一來就禁止使用廚餘,外界也期待能有更好的風險評估。
羅玲玲表示,廚餘是潛在的風險,非洲豬瘟的潛伏期長達28天,所以政府禁止廚餘養豬1個月,但1個月後是否會以防疫爲由再次禁止廚餘餵豬?已添購蒸煮設備的廚餘養豬戶該怎麼辦?完整的廚餘政策政府應好好面對。
此外,工作人員進到養豬場內前,務必要徹底執行換衣、換鞋,進行消毒,豬場入口與各棟舍內的消毒水槽,定時更換,確實踩踏;運豬車須確實消毒,並避免來回不同的豬場等觀念,更不要在豬場附近及場內吃豬肉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