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最健康》吃的肉是原肉還是重組?油花當判準就錯了

吃的肉是真實原肉?油花當判別指標有盲點。(示意圖/Shutterstock)

除了在傳統市場裡買整塊肉品之外,日常會吃到的各式肉片,是真的原肉,還是經過處理的重組肉?雖然市面上完整肉品包裝上應標示註明,但消費者大多時候看不到外食的肉品包裝。有甚麼辦法判別真肉或重組肉?靠餐廳標示外,也有一些辨別的小撇步。

好食課執行長、營養師林世航指出,廣義的重組肉,除了一般所認知的重組肉片之外,其實像漢堡肉、獅子頭、貢丸等絞肉加工肉品也應算在其中。主要製程是來自於肉排截切剩下的碎肉,肉品廠利用合法的食品添加物(黏着劑)將這些肉塊「黏」起來,再利用機器壓實、冷凍,就成爲看起來完整的肉塊。

以臺灣目前的法規來說,只要是「兩塊以上」的肉,經過組合、黏着或壓型之加工製程,而且會造成民衆混淆的肉品,在外包裝或者是餐廳都要清楚標示爲重組肉。但因爲貢丸、獅子頭和漢堡肉雖然經過重組,並不會造成民衆混淆,所以就不需要特別標示爲重組肉。

●以油花判斷是否爲真肉?營養師點出關鍵

網傳以肉眼判斷是否爲重組肉時,可以觀察肉片是否有油花分佈,若有的話多是原型肉片。不過林世航營養師指出,重組肉也會有所謂的「注脂肉」,這是在原肉充注入脂肪,看起來就像肉片有自然油花分佈,因此想以油花判別是否爲原肉並不準確。

一般來說,重組肉與原肉的差異,肉眼的確很難分辨,但口感略有差異:

原肉:肉品纖維長,較有嚼勁,有時較難咬斷。目視大小不一,烹煮時肉汁較多。

重組肉:肉品纖維較短,口感較軟易咬斷。目視大小相同,烹煮時肉汁較少。

但上述判準也只能做爲參考,畢竟肉品依照烹煮方式與部位不同,口感不一。營養師提醒,只要符合食安規定,重組肉品本身沒有太大問題,只是重組肉經過截切和黏着等加工步驟,肉的帶菌表面會被黏入內側,當儲存不當時就可能造成細菌滋生。

避免重組肉細菌中毒最好的方式,就是外食吃肉品時選擇「全熟」,尤其在夜市吃牛排別點五分、七分熟,較能避免風險。同時自煮時要看清肉品標示,都是自保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