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信創倒計時:保險券商跑步入場 大廠加速提性能

本報記者 李暉 北京報道

隨着“2027年全面自主創新”目標不斷臨近,金融機構的IT系統改造建設步伐加快,正在從“關鍵環節、部分市場”走向“全產業鏈、全行業”的信息技術升級。

“過去幾年自主創新技術和場景可行性、風險評估已經在頭部金融機構中逐步得到驗證,2023年起,區域性銀行、券商、保險都在加快IT國產化改造節奏。”騰訊雲副總裁胡利明近期在2024騰訊雲融合創新大會上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說道。

他認爲,在全面構建國產自主的IT標準與服務生態的過程中,如何提升國產技術產品的性能、穩定性、適配性和安全性,實現“可用”到“好用”的升級,是當前國產服務廠商攻堅的重點。

中小機構挑戰多急 需服務“打樣”

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網絡和信息安全三年提升計劃2023—2025)》徵求意見稿,鼓勵有條件券商在未來3年信息科技平均投入金額不少於平均淨利潤的8%或平均營業收入的6%。

光大證券報告預估,金融信創參與方將擴容至全行業5000餘家金融機構,逐漸由大型銀行、證券等機構向中小型金融機構滲透。

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目前對於金融行業自主創新的最新要求是2028年要實現“核心系統單軌運行”,在這個時間壓力下,中小機構還面臨着較大挑戰。

在金融行業自主創新全面鋪開的背景下,仍然可以看到部分金融機構在自主創新方面有轉型規劃不清晰、節奏把握不準、投入產出失衡等問題。

“由於舊技術棧和新技術棧兩種技術棧並行,不但要保證舊系統的安全運營,又同時要學習新的國產技術棧,逐步做業務遷移。很多中小金融機構科技部門100人以下的情況非常多見,甚至只有幾十個人,從資金和人力上都面臨巨大挑戰。”胡利明表示。

他進一步表示,雖然國產產品能提供的功能和支持的場景要更廣,但與IOE架構上磨合了二三十年的產品相比,從初期投入看性價比會有一些差距。此外,與傳統架構相比,雲架構面臨安全的威脅是多點、多發、全方位的,需要一個更立體的安全防護體系,這都需要重新構建。

以證券行業爲例,IT的自主創新要面對雲原生和分佈式派生的複雜性問題,轉型的過程中如何保證現有業務的連續性是巨大挑戰。

山西證券科技部門總經理助理、IT基礎架構負責人徐淵認爲,傳統架構是煙囪式架構,會導致運維團隊和自研團隊之間有割捨,雲架構其實提升了系統穩定性,目前基於騰訊雲與深證通聯合打造的“深證雲”,山西證券已經完成自主創新升級。

記者瞭解到,騰訊雲近年來除打造上述山西證券等一批國產數字化“樣板間”,還與金仕達、神州信息、金證股份等生態合作方共建了一批融合解決方案,爲更多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提供參考。

在騰訊雲大數據總經理徐曉敏看來,騰訊雲與生態合作伙伴聚焦客戶痛點場景共創聯合方案,金融機構可一次性獲得包括數據庫在內的全套軟件解決方案,簡化採購流程,降低整合不同供應商產品的複雜性和成本,簡化溝通渠道、減少實施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障礙。

記者注意到,在上述大會上,騰訊雲就聯合宇信科技、中電金信、中科軟等頭部夥伴分別發佈了“1+2+N+O”銀行數據中臺聯合落地方案、數智化司庫聯合方案和新一代IFRS17管理平臺聯合方案等金融行業大數據聯合方案。

金融IT預算緊張 國產軟件仍需打磨性價比

值得注意的是,在銀行利潤普降的背景下,針對IT建設的整體預算也必然受到影響。

IDC最新發布的《中國金融雲市場(2023下半年)跟蹤》報告顯示,2023年全年中國金融雲市場規模達到62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速15%,但增速較之2022年有所放緩。

對此,胡利明認爲,雖然大環境有挑戰,但金融機構在自主創新方面的投入仍是剛性的,此外,金融機構在一些創新業務上還在投入。“2023年我們在很多區域性銀行有很多進展,中標率很高,2024年在持續這個趨勢。”

而這些自主創新投入建設的方向也在不斷變化,比如從最初的辦公軟件,到近幾年的數據庫。胡利明告訴記者,前幾年項目數據庫的項目是最多的,從今年看,大數據的項目已經超過數據庫。

緊跟機構需求變化之外,作爲服務商,仍需要對技術性能進行不斷調優。據胡利明透露,過去一年,騰訊雲主要在四個方面進行提升:包括提升Oracle的兼容性,提供配套遷移工具支持;提升數據庫內核能力;針對應用數據庫場景提升混合部署能力;將AI技術與數據庫運維相結合等。

“通過優化,目前我們可以把Oracle兼容性做到96%水平。在把AI技術用於運維優化後,試點用戶排障時間可以縮短3倍。”他表示。

官方信息顯示,2018年以來,騰訊累計研發投入超過2690億元,已經構建了包括雲軟件、操作系統、數據庫、大數據、安全、辦公應用等在內的全棧國產軟件體系,並全面適配主流國產軟硬件生態系統。

胡利明認爲,國產軟硬件產品從2019年到現在證明了“能用”——頭部機構從周邊系統到核心系統已經落地,不同場景都涉及過,支撐了一兩年的穩定安全生產。而“好用”則需要更配套的軟硬件——不需要太多的改造,遷移的成本低、速度快,目前這些還做得不夠好。

此外,是要有更豐富的生態組建。傳統國外廠商磨練了二三十年,在這個市場做得非常成熟,配套的工具、軟件非常齊備,國產軟件在這方面還需要加快建設。

“目前大家更多的是在項目當中遇到問題去解決問題,但怎麼樣挑戰更高的性價比、更高的性能表現、更好的架構優化,還需要去系統地投入研究。”胡利明表示。

(編輯:何莎莎 審覈:朱紫雲 校對:燕鬱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