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週刊/愛歹丸好難 移民惡法逼走國際人才
圖、文/今週刊
德國接納難民話題在國際延燒,不僅是歷史因素,更認爲移民可以彌補人口老化帶來的各階層勞動缺工問題。但在臺灣,我們不只有人才危機,更是全世界老年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2025年,臺灣超過65歲的老人佔總人口的比率就會達到20%,進入超高齡國家。另外,我們也是全球少子化最嚴重的地方。
臺灣面對缺人才、人口老化與少子化三重壓力下,我們仍無完整的移民政策,讓想留在臺灣的外國人寸步難行;在這裡,他們屈膝躬身,只求一個能稱作「家」的地方。移民臺灣,真的好難!
去年4月,一篇「在臺灣工作─別帶家庭來」(Work in Taiwan|Don't Bring Family)的英文部落格文章,在臺灣外國人社羣裡引發共鳴。文章大義很簡單:如果你是單身的專業人才,臺灣很適合工作個幾年、吸收亞洲經驗;但是「如果你是想帶着老婆和小孩來臺灣,你最好重新考慮。」
撰文的詹森爸爸(Ralph Jensen)從1998年起從德國來臺當軟體工程師,但他放棄工作的老婆、德國與臺灣出生的各2個孩子都面臨工作跟居留問題。「臺灣真的在砸自己的腳!」詹森爸爸對《今週刊》憤怒地說:「臺灣需要我的專業,讓我拿到永久居留權,但是我的家人卻限制重重。」在臺灣,居留人士仍像是次等公民。
另外像是原受僱《國家地理雜誌》的在臺知名攝影師陶比(Tobie Openshaw)因爲愛上臺灣後定居,他的兒子歐陽瑞(Conrad Openshaw)卻在20歲後依照《入出國及移民法》「依親居留」的規定,不能再跟着爸爸留在臺灣;除非他們在臺灣工作或唸書,但對患有智能障礙的歐陽瑞來說是不可能的。因此,陶比唯一的選擇,就是每3個月在簽證到期前,飛到香港辦事處重新籤1次最長90天、不得延期的停留簽證。持續4年,超過20趟,「只爲了蓋1個章」。
博仲法律事務所律師陳慧玲說:「一個人想要在臺灣居留,工作常常是重要的關卡。勞動部的思惟是要保障臺灣人就業,如果在《就業服務法》這塊沒辦法開放,一定會影響到後續居留的問題,他可能就會選擇離開。」
高階人才已是如此,其他階層人士更難生存。像是根據內政部人口資料庫的統計,臺灣在2014年登記結婚的女性約15萬人,其中非本國籍者就高達約15,000人,意即每10對新人就有1對可能生下新臺灣之子。然而,在臺灣的移民法規層層捆綁之下,這些外籍媽媽要順利和孩子一起在臺灣生活,其實沒那麼容易。除了異文化家庭的齟齬,生活中可能的意外如離婚、喪偶,都可能讓這些外籍媽媽在臺灣的居留髮生問題,必須離開自己的骨肉,讓這些臺灣的孩子必須面對沒有媽媽的童年。
沒有政策!移民法令處處「卡卡」把外國人當賊防
面對人才流出及人口老化問題,亞洲許多對移民相對保守的國家,例如日本、韓國,近年都開始逐步開放移民法令,只有臺灣,仍然沒有完整的移民政策。內政部13年的《人口政策白皮書》中,雖然提及移民政策,但在近200頁裡,只有短短14頁,關鍵字如下:「掌握」、「管理」、「防制」。
臺大財金系教授、前國發會主委管中閔說:「臺灣的制度,就是對國際人才很不友善。」。他認爲:「現在創造經濟成長,不能再靠資本了,而是要尋求創新。對臺灣當下最好的方式,就是引進國際人才。」
比起過去20年,政府「引進國際人才」雖然正在緩步放寬法令,陸續推出「創業家簽證」、「創新拔粹方案」等,但臺灣的移民法令,散見在《國籍法》、《外國人從事就業服務法》、《入出國及移民法》,以及無數的辦法、施行細則、釋函裡,各有不同的主管機關。多法共治的情況,經常造成一邊歡迎外國人,另一邊卻不斷扯後腿,缺乏完整的政策配套。臺灣拿着這套恐怖的移民法令,一面死命地對國際專業人才招手,另一面卻拆散別人家庭,到底有誰敢來?
別忘了,臺灣正面對着嚴重的少子化、高齡化問題,未來將讓臺灣陷入更大的困局,臺灣在移民政策上如何讓自己更有競爭力,刻不容緩。我們如何納入普世價值、和世界接軌,更是全民得思考的課題。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週刊》(第977期)。
延伸閱讀》
這個口是心非的島嶼
那些法國媽媽教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