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週刊/日圓「安倍區間」對臺利大於弊

圖、文/今週刊

臺灣每年要從日本進口臺幣一‧二兆元的電子材料化學品日圓貶值對臺商反而是利多,不過,若日圓跌破百元大關,對與日本競爭的臺灣企業品牌都將是大災難,長期來看,臺灣提升產業競爭力已是刻不容緩。

日圓貶值到底帶來何種影響?尤其是對臺灣企業的衝擊,更是許多人關心的重點。直覺聯想,當安倍晉三強勢要求日圓貶值以強化出口,同爲出口導向經濟的臺灣,競爭力似乎將受威脅。

不過,由於臺灣與日本產業結構有合作也有競爭,受惠與受害業者均有,影響並非如此單一化

對進口產業來說可提升競爭力

首先,如果把分析視野綜觀臺灣整體經濟,則至少在短期之內,應不必過度擔憂日圓貶值的效應。

日本是臺灣最大的貿易進口國,臺灣每年要從日本進口將近四百億美元(約一.二兆元新臺幣)的電子業材料及化學品。因此,日圓貶值雖然給了臺灣出口產業不小壓力,但對進口產業卻很有幫助,可提升產業競爭力。日圓比起兩個月前,已經貶值超過一○%,這也代表需要購買日本工具機零組件的企業成本減少了一○%。

所以,對進口產業來說,日圓貶值造成的臺幣購買力相對上升,無疑是臺灣業者的一大助力。至於出口產業部分,由於臺灣主要出口是半導體代工零組件,而日本則是以汽車、消費性電子產品爲主,所以直接重疊的產業比較小,在此之下,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吳中書就指出:「日圓貶值對臺灣的總體影響,應該是『利大於弊』。」

太陽能塑化石英元件衝擊大

不過,日圓貶值,必然會對部分與日本有直接競爭的國內產業造成影響,例如太陽能、塑化與石英元件及印刷電路板(PCB)產業等。

一名太陽能電池業者指出:「因爲臺灣的(生產)成本比日本低,而且結算多用美元,現在看來影響還不大。但如果日圓繼續貶下去,例如到一美元兌一百日圓時,的確有可能排擠一部分訂單。」

此外,安倍在推動日圓貶值的政策時,日本也將改變過去二十年,日商借着強勢貨幣投資海外的態勢,例如在臺灣尋找委外代工或到東南亞等地設廠策略。如果日圓長期維持弱勢,對於臺灣在PCB、軟板等訂單的採購,也有可能因此減少。

若用宏觀的角度分析,自從一九八五年廣場協定後,日圓兌美元大幅升值,這讓日本企業可以拿着購買力增強的日圓向國外投資,日商則是加速委外生產,最後造成日本產業被迫外移,隨之進入蕭條。

如今,當安倍政府要扭轉過去這一條導致產業外移的路線,自然而然,日商向外尋求代工的策略或許也將轉變。

換言之,日圓貶值若是長期趨勢,那麼,國內產業固然能在短期之內先享受「進口物價壓低」的優勢,但就中期而言,當日本開始重新調整委外代工策略,仰賴日本代工訂單的臺灣相關業者就要開始面臨挑戰。

例如臺灣的液晶電視面板,有六至七成是幫日系的品牌代工。如果日圓長期貶值,臺廠代工的成本優勢不再,索尼(SONY)等大廠的代工策略是否會轉向,就是日圓一旦「超貶」之後的臺灣產業隱憂之一。

臺灣產業升級刻不容緩

就長期而言,安倍晉三發動日圓貶值戰略,其實也將考驗臺灣對於產業升級轉型的成敗與否。

原因在於,未來若日圓真的走向長期超貶的極端路線,當日本貨與臺灣貨在海外市場狹路相逢時,臺灣貨的價格優勢降低,「就必須得要靠品質拚勝負了。」大和證券董事總經理汪怡嶽說。

舉例:「日圓貶值後,雖然宏達電向日本進口的成本下降了,生產成本可能降低一些,但別忘了,索尼纔是日圓貶值最大的受益者,受惠日圓貶值,售價必將壓低。在老外消費者面前,這時,比的就是品牌力與產品力了。」

無論如何,短期匯率的波動影響,不能視爲臺灣產業真正的競爭力,真正關鍵的是,臺灣如何在安倍政權要提升日本產業競爭力之際,提升自己真正的附加價值,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編按:本文摘自1月2日出刊之《今週刊》837期封面故事「日圓若守『安倍區間』對臺利大於弊」,同期內容除本文外,並有「老首相的新盤算」、「安倍經濟學目標引發國內論戰」、「日圓貶值 五大受惠、三大受害族羣出列」等系列報導,更多內容請參閱837期《今週刊》。(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週刊837期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