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兩岸開放觀光 應釋出更多善意

12月中雙城論壇在臺北舉行,陸方代表上海市副市長華源宣佈,將努力推動開放上海市民赴臺灣旅遊。這對於臺灣的觀光業者來說當然是一個好消息,結果陸委會卻給了個軟釘子。陸委會更提出開放陸客來臺觀光的三不原則,包括開放陸客來臺不是出於政治目的、不得有任何附帶條件、不會隨時因爲脅迫而叫停。其實陸方放出開放的消息,依照陸方的慣例,一定是與其相關部門打過招呼;沒想到陸委會依然把政治因素作爲第一考量,讓兩岸開放觀光的善意,大打折扣。

果然,前兩天大陸國臺辦就針對兩岸觀光的開放限制,提出了三個問題:臺灣的赴陸禁團令是不是還沒有解除?平潭到臺灣的包船專案申請是否還沒有開放?臺灣人民赴陸旅遊是否還是橙色警戒?陸方這幾個問題直接指出,我方在兩岸觀光交流上仍然存在許多限制。在我方還有這麼多限制國人赴陸旅遊的情況下,如果只是單方面的要求陸方開放旅客來臺,似乎也不近情理。

其實從大陸點出的這三個訴求來看,本來就不是很嚴重的事。比方說,包船直航平潭,這是很小的議題,因爲經平潭去大陸的人數非常少,開放包船對臺灣不會有多大的影響。至於禁止臺灣人民組團赴大陸旅遊,這也是一個很奇怪的規定,因爲即使在陳水扁總統時代,兩岸關係最不好的時候,也沒有限制組團赴大陸旅遊,因爲臺灣人民本來就可以自由進出大陸,就算不能組團,仍然可以化整爲零的方式赴大陸旅遊。

而真正有影響的是,政府把大陸設定爲橙色旅遊警戒燈號,再加上政府一直誇大國人赴大陸旅遊的風險,使得的確有許多人因此不敢赴大陸旅遊。但是即使如此,今年3至5月曾經短暫開放,就有很多國人組團去大陸旅行,再加上一些自由行,今年赴大陸旅遊的人數應該超過200萬人次,已經達到疫情前的三分之一左右,所以橙色警戒不見得有阻擋效果。

至於在開放陸客來臺方面,一直是國內旅遊業者多年來的訴求,因爲陸客來臺不但天數較長,而且購買力也比其他國家觀光客要高很多。依馬政府時代的數據來看,陸客平均來臺天數大約七天,每天花費170美元左右,再以當時最高每年400萬人次計算,大約每年在臺灣的支出可以達到1,500億新臺幣,對於臺灣觀光業的收入幫助很大。對於現在苦哈哈的國內旅遊業者而言,開放陸客來臺當然很關鍵,尤其是對於陷入觀光困境的花蓮來說,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兩岸人民對於赴對岸觀光的興趣與意願都是非常高的,開放旅遊,對於雙方的旅遊產業都會有很大的幫助。而且,旅遊人數增加,形同擴大兩岸交流,不但可以增加兩岸人民彼此的認識,相信也可以大大降低兩岸人民的敵意。

在現在兩岸關係惡化的情況下,要立即改善並不容易,所以即使是最小的善意也很重要,因爲善意需要累積,如果雙方可以逐步的先釋放一些善意,才能增進彼此的信心與信任。現在由於兩岸缺乏溝通管道,很多事情都是用放話的方式來溝通,很難建立互信。我們建議兩岸有關當局,應該在儘可能的範圍之內,先釋放一些善意來建立信心,比方說,陸方有意開放上海觀光客來臺,我方應表示歡迎,同時可以迴應開放平潭包船業務,或是宣佈增加一些兩岸的直航航點等。總而言之,如果我們真的在乎國內觀光產業的發展,希望兩岸減低敵意,就應該減少不必要的政治話術,而改以實際的政策手段來回應。兩岸必須逐漸堆疊善意,建立信心與信任,未來纔有進入實際溝通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