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理人月刊/彈性與靈活 讓中小企業更能成功切入CSR
由日常營運中的小事着手,是中小企業成功推動CSR的關鍵。透過明治實業節省製鞋過程65%耗電、普家康興業每日派兩名員工照料社區院童、三聯科技鼓勵員工休假參與公益等作爲,深入瞭解中小企業如何從微小的地方,落實CSR。
1960年代,美國職棒芝加哥小熊隊(Chicago Cubs)的老闆菲利普‧瑞格利(Philip Wrigley)(他同時也是擁有箭牌口香糖的糖果大亨)曾因爲一件關於企業社會責任(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事而被告上法庭。他認爲棒球是白天的運動,夜間比賽會影響球場附近居民的居住品質,因此堅持不願意在晚上舉辦比賽。 不過當時球隊連年虧損,有些小股東認爲不辦夜間賽事,等於自絕於可以獲取更多票房收入的機會(爲吸引更多下班後的觀衆進場,當時約莫六成的職棒比賽都在夜間舉行),於是一狀告上法院,指控瑞格利違反企業對股東應有的義務,是詐欺的行爲。 最後法院判決,董事會之所以決定不辦理夜間比賽,可能是擔心球場周遭環境一旦變差,反而更容易阻絕觀衆前來,而且公司擁有的球場土地價值,也可能會因此受影響,因此判決董事會的決定不涉及詐欺或違法,瑞格利勝訴。 中小企業CSR優勢:經營彈性與靈活度 上述的例子,可以讓企業進一步思考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以及該做什麼?該怎麼做?纔算是成功落實企業社會責任。畢竟談到企業社會責任,很多人還是覺得這是一件龐大而遙遠的工程,是那些大企業或高污染事業才需要擔心與在乎的事。造成這種「錯誤」的直覺印象,原因來自於多數人從報章與教科書中所讀到的CSR指標範例,往往都是知名企業或經典公安事故,例如可口可樂跨國性的水資源保護投入、殼牌石油(Shell)在大西洋的海岸保育、星巴克(Starbucks)咖啡全球性的道德採購、耐吉(Nike)當年的血汗工廠爭議等。似乎只有在企業成長到「會被注意到」的規模時,才必須投入的企業社會責任工作,來確保品牌價值不受影響;而投入的規模,也必須要大到某種程度,纔會發揮出可見的效益。當專家、媒體、書籍都是這樣子介紹時,也就造成一般企業,尤其佔臺灣企業總數近98%的中小企業,在思索企業社會責任時感到徬徨,覺得這件事似乎應該要做,但要怎麼去做?是每個月捐款給公益團體就夠了嗎?還是一定要動員全體員工做志工、辦募捐,做出點「聲音」纔算數?而種種做法,是不是就是一般個人做善事的擴大版? 爲此,《決戰CSR》一書作者黃怡翔在書中特別闢了一章,談論中小企業如何參與企業社會責任事務。他強調,中小企業絕對有資格和能力參與企業社會責任事務,雖然中小企業在經營體質、實力與資源上,不如大企業或跨國集團,但卻擁有更高的經營彈性與靈活度,可以展現出更創新的產品與服務,做出同樣具有影響力的企業社會責任工作,「中小企業是臺灣經濟發展的基石,當然也能成爲促進社會和諧重要的力量,」黃怡翔強調。 從打動人心開始,找出落實CSR關鍵 黃怡翔指出,中小企業對於企業社會責任的執行思路,其實與大企業大同小異,首先,都必須從「提升組織對於CSR的察覺力(awareness)」着手。他表示,所謂察覺力,就是要洞悉事物的發展規律與方向,並能有效預見未來趨勢。中小企業要做的,就是讓內部員工開始察覺、注意到企業社會責任這件事,以引起他們想要了解、實踐的興趣。 而想要發動組織,首先必須找到正確的key,黃怡翔強調,對中小企業員工而言,這把鑰匙就是「打動人心」。在他的觀察與研究中,中小企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開始與員工宣導企業社會責任,例如印製CSR文宣供員工閱讀,或是開設相關課程,以內部培訓方式,播下企業社會責任的種子。 一旦當企業內部的員工開始對企業社會責任產生認同感後,就可以進一步把企業社會責任的理念傳揚出去,分享給予協力廠商或生意夥伴,甚至是接觸到的顧客羣,讓外界知道公司已經開始關注企業社會責任,並認定這是一個讓公司與社會雙贏的發展方向。 由社會公益着手,最能彰顯企業形象 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想要在能力範圍最有效地落實企業社會責任,做法上可以參考《企業社會責任實務全書》書中的建議:從「社會公益」着手,因爲社會公益雖不是CSR的全部內涵,但卻是企業彰顯形象最直接可見的領域,因此在推行上,也最容易受到消費者、投資人或企業合作伙伴的理解和參與。 以此出發,企業在思考企業社會責任落實面向上,主要可以分爲5項: 1.產品服務:產品或服務內涵有益於消費者、社會或環境。 2.供應鏈:運用供應鏈或通路的關係創造社會價值,例如基於社會或環保理由篩選供應商、鼓勵薄利多銷,以服務低收入的貧窮消費者、運用採購力量鼓勵供應商採行有助於社會及環保的政策等。 3.內部運營:將公益思考納入公司內部人員採用、行政倫理等制度中。例如鼓勵促進社會正面發展的僱用政策(例如少數民族或婦女優先)、殘障弱勢人員的培訓僱用、縮短員工通勤距離等。 4.倡導慈善:以公司做爲推廣社會變革的平臺,或捐款來落實公益活動。例如運用產品包裝或銷售據點來協助推廣社會議題、自公司盈餘中捐款進行慈善或公益倡導、成立企業基金會來規畫並定期進行公益活動、以公司對等捐款方式,鼓勵員工慈善捐款等。 5.倫理規範:針對「哪些事務是公司致力的道德目標與規範」明確探討。例如針對員工與社會大衆發佈倫理宣言和政策或成立委員會,表達落實倫理行動、在公司會議上公開討論企業關鍵決策的倫理面向。
(企畫‧撰文 / 謝明彧,本文取材自《經理人月刊》2012年6月號)
全文未完,更多精彩文章請見本期經理人月刊「7-ELEVEn顧客經營學」,全國超商書店熱銷中!【德國工藝限量經典】經理人月刊+LAMY經典筆套禮盒年2012度限量色,只要2,480元!http://www.managertoday.com.tw/edm/mt201205LAMY/
►►►更多好看內容都在《ETtoday新聞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