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遭邊緣化 中間商加入戰局
臺北新藝術博覽會執行總監鄭鈞元解讀NFT對藝術家和作品確實產生影響。(臺北新藝術博覽會提供)
Beeple的《每天:最初的5000天》在佳士得線上拍賣創天價,引起數位藝術熱潮之外,藝術家是否不再需要畫廊、拍賣行等中間商也成爲話題。繼拍賣行創下NFT亮眼成績,2021臺北新藝術博覽會,也首次在臺規畫NFT專區,觀察、演繹臺灣市場對NFT加密藝術品的動向。
有趣的是,在藝術產業結構中,最初畫廊爲因應拍賣行而發展出藝博會,在此次由拍賣行締造的加密藝術品熱潮中,藝博會也快速加入戰局,關注了NFT加密藝術。臺北新藝術博覽會執行總監鄭鈞元分析指出,臺北新藝博一直希望連結藏家與藝術家,因此NFT市場和平臺的興起,與藝博會理念並不衝突,對於這相對新的收藏渠道,也抱持樂觀其成的態度。
鄭鈞元認爲,在加密貨幣持續走高的帶動下,NFT藝術品可說替藝術產業開啓了新的市場,也吸引了Z世代、幣圈等非典型的藏家投入收藏;也因爲藝術家可在線上直接接觸藏家,鄭均元認爲創作形式也會趨於多元「也許線上是10秒的影片,再結合實體印出的畫面;或以實體繪畫爲基礎,在線上延伸發展成影像、GIF檔等。」
多納藝術負責人陳如鈊則指出,數位藝術家可以上NFT平臺直接發行及銷售,看似畫廊銷售角色式微,但她認爲由畫廊跟藝術家ㄧ起合作,是協助行銷的角色,「買家跟畫廊交易也比較安心」。
此外,陳如鈊指出藝術品過去缺乏流動性、即時變現性,價格及所有權也不透明,還有保存及辨認真假的問題,而NFT藝術品正可以補強此不足處。但她認爲:「買藝術NFT比較像是資產保存及投資,跟實體藝術品收藏仍有很大的差異。」 且認爲當所持有的作品是JPG檔、GIF檔及影像檔,加密藝術品會讓實體藝術變得稀有,進而改變藝術產業生態。
鄭鈞元分析,作爲新創商品,且加密貨幣市值上揚,目前藏家會有意願以高價購入NFT藝術品,但此類商品的真正價值,仍有待時間考驗;陳如鈊也直言:「藝術NFT也有可能是泡沫,但後續還是會有新的機制推出」,有待持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