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正義第三條路 鎖定旅館轉社宅

內政部政務次長花敬羣27日在立法院表示,內政部已在擬定計劃,因疫情導致商務旅行不多的狀況下,會有相當多的旅館業經營不下去,希望業者跟政府合作,轉軌爲社會住宅。(季志翔攝)

繼社會住宅、包租代管之後,內政部日前透露正準備「第三條路」,將現有私有房屋作爲未來社宅標的。內政部政務次長花敬羣昨在立法院內政委員會說明,因疫情導致許多旅館難以經營,初步鎖定與旅館業者合作,轉軌做爲社會住宅,目前已跟旅館公會做第一輪溝通。對此,臺北市長柯文哲認爲,「短期使用可以,但做爲中、長期計劃不可行,邏輯不太對。」

蔡政府訂下8年興辦20萬戶社會住宅的目標,其中包括12萬戶社宅由政府直接興建、8萬戶則是規畫包租代管的社宅。花敬羣日前透露,除了上述兩條路徑,內政部即將推出「第三條路」,目標對象是私有房屋,預計10月初會提報行政院。

民進黨立委羅美玲昨在內政委員會質疑內政部「第三條路」具體內容。花敬羣指出,從去年疫情爆發開始,許多旅宿業者經營困難,預估未來2、3年會有很多旅館業經營不下去,但很多旅館又位於精華地區,因此希望業者可以直接跟政府合作,轉軌爲社會住宅。

花敬羣強調,內政部已與旅館公會溝通,初步鎖定與旅館業者合作轉做社會住宅3年至5年,不只解決社宅需求,也幫助業者度過難關,並透過用政府興建但實質上是他們的資產,大家合作把旅館轉爲社會住宅,讓業者在這段時間還是有穩定收益。

羅美玲又質詢,營建署去年3月28日就發佈民間參與興辦社宅說明,但目前到現在爲止仍沒有收到任何申請?民間企業對社宅採觀望態度,甚至裹足不前。

花敬羣說,民間興建社宅當然有幫助,但土地取得、租金的誘因仍不足以達到民間期待的報酬率,因此期待透過包租代管會是比較務實方式。他強調內政部仍持續滾動檢討,如何讓民間的住宅資源參與到社宅體系。

對此,柯文哲表示,疫情期間許多旅館營業額下降,但等到1年後解封,旅客迴歸,那些做爲社會住宅的旅館就會出問題,旅館本來就蓋來當「旅館」用,怎麼會拿去做社會住宅?